第三三七章变端
一些胆子大的人也在利用着这个机会利用一切关系网,不管是生意上的还是工作上的私人的,许许多多畏惧战争的人正在寻求着逃离这片很快就要被战争之神再次统治的土地。一些人去了美国,一些人去了中国,世界虽大,目前也只有这两个地方好去了。英国往美国跑的人要多些,而同盟国方面由于一直以来的盟友关系,往中国跑的要更多些。
谁也不知道在这些人流中,会不会有将来能够决定未来的人才,总之为了吸引高层次的人才,中华帝国和美利坚合众国都有相当的政策倾斜,以利于本国吸引优秀人才,提升全民人口素质的移民政策出台。在这段时间里,这些政策方面的比较,也会成为继宗教信仰,人文环境之外,那些要移民的人们考虑去向的一个重要因素。
我当然不会指望在宗教信仰和语言环境等方面与美国比,事实上这也不具有可比性,除了在政策上稍作倾斜之外,也有皇家研究院等先例作为诱因,其他方面当然也不会在这方面投入更多的心力,有那个钱有那个精力,把全民的教育水平提升上去,建立起一个自主的科学发展体系比什么都要强。
战争当然是刺激科技发展的一个最重要的诱因,那些冠冕堂皇的诸如对科学的向往对更高生活水平的渴望等等理由都是胡说八道,事实上人性本恶,只有追求更高的军事科技,如何更有效更快速的更多的杀死敌人才是人性所追逐的东西,军事产品转化为民用产品,才是最好的出路。目前的帝国,也正在这条路上向前迈进,在以军事订单刺激工业发展以后,民用工业自然而然的就发展了起来。
德国人之所以在战场上那么的强,除了他们民族性中极强的纪律观念和甚至有些刻板的民族性格之外,他们先进的科学技术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自从诺贝尔奖颁奖以来,德国在这些年中的获奖人数超过了英法两国的总和还要多,他们像是一个矛盾的综合体,既在这方面得到了上帝的宠爱,也在环境和地缘政治方面得到了上帝的诅咒。或者说,一项是另一项的补偿。
他们在这次和平十天中的总体作战计划在经过总参谋部呈递到我手上后,我不禁为他们擅于利用这次机会,并营造出事前浓重的和平氛围的能力所惊讶,虽然所有的目的最后还是服务于战争,但是他们这之前的一系列十分有诚意的表现,也让旁观者不由自主的把支持票投在他们这一方。
除了荷兰外海的欢迎仪式,在红海彬彬有礼的申请通关之外,他们还特别邀请了法国人参观他们的巴黎大炮,也就是那种射程超过一百二十公里的超级大炮,他们也比法国人交付了额外多出的战俘,在没有交换条件的情况下,他们无偿的交换了俄国人部分战俘等等等等。他们的这一切行动也得到了教皇的褒奖,虽然这种褒奖也有教派相同的考虑,英国本土教派毕竟与教皇国不是那么一回事,而且由于宗教的冲突,英国与爱尔兰也在前一阶段发生了血腥的镇压战争。再加上这一阶段英国人看上去不那么情愿的被动的接受了和平十天的计划,这一切都让教皇在随后的讲话中将更多的赞扬送给了德国人。
这十天内,很多国家都完成了他们下一阶段军事行动的准备工作,其中当然包括中国,帝国的后继陆军部队也抵达了阿拉伯,在毗邻西奈半岛的泰马,泰布克,盖利拜三个地方驻屯,空军先行进驻的两个航空队也开始了空中训练和空情熟悉的巡航飞行。在这个和平的十天里,这里也成了勇士们显示自己勇气的所在,德国那位红男爵甚至驾驶着他那驾刷成红色的飞机驶抵了英国人设在西奈半岛上比尔吉夫贾法地区的英军后方大本营的机场上空,获得了英军也已经加强了空军实力的情报,在中东地区英德中三方已经聚集了超过三百架飞机,也许在不久后中东的大空战就会展开了。
印度洋舰队和第二十一集团军的进攻准备工作也已经完成,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