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章
没有“地下铁”,只有“地下”:最后一班地铁,1980
他依然有咖啡、香烟、收音机、书架……这些战争期间的奢侈品,并可以躲在幕后导演舞台上的作品。这实际上或许是特吕弗矛盾所在:一方面他避开残酷艰难的沦陷生活;一方面他赋予了艺术家最好的待遇。

    5.

    由此肯定的说,在特吕弗那里艺术永远是至上的。在《日以作夜》中,他自己扮演的导演在电影里告诉扮演演员的让-皮埃尔·李奥说:“电影的行进就像火车一样。电影比生命还要和谐。但其中并无任何的支撑点。个人问题无关紧要,电影已经控制一切。”这是特吕弗的宣言。在《最后一班地铁》中,同样个人的生命被置之脑后,只要戏剧可以演下去,人们几乎可以做出任何牺牲。当吕卡第一次出现在电影中时,玛丽安告诉他有一个坏消息,他首先的反应是“戏是不是被禁演了”,而不是自己能不能逃出去。

    《最后一班地铁》中,特吕弗把战争淡化处理了,集中营只被略略提及,而艺术被大大渲染。戈达尔至少有一点没有说错,他“完全听任电影的摆布”。特吕弗用“一个孩子的视角去看待沦陷和剧场”的理由,将一切政治问题都化解了,从而赢得了主流评论界的空前热烈的赞扬。在MK2的DVD附录里,我们可以看到1981年恺撒奖颁奖的实况。受到提名的座中人有戈达尔(《人人为己》)、阿伦·雷乃(《我的美国叔叔》)、克劳德·索泰(《坏孩子》)、皮亚拉(《露露》),最终特吕弗的《最后一班地铁》获得十项大奖,这是他生命晚期最辉煌的一刻。

    在这张DVD中,我们还可以发现一个删除片段。那是玛丽安(德纳芙)为了丈夫的剧院,拒绝了一位老导演的演出邀请。最后那位导演告诉她自己即将死去,“死亡是一堆空荡荡的衣物,夹克、衬衫,很快它们将一无所用,不是被烧掉,就是被丢弃……”。特吕弗将这段看似闲笔的对话删除了,也将最后的一丝伤感抹去了。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章

首页 >未删的文档简介 >未删的文档目录 > 没有“地下铁”,只有“地下”:最后一班地铁,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