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204
科大少年班的生活,与同学相处得也不错,便乘上超级列车回国防科大去了。
数学理论与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已经从成立了将近十个年头,已经形成了一套十分成熟的运行模式,不管是哪个课题组,如今都可以成长为独当一面的研究团队。
最令苏娇杨欣慰的是,其它学校可能一个学校都没有一个院士团队,单单是一个国重,便有七个院士团队。
这还是因为有很多团队的成果没有做出来,最迟一两年,这个人数还会再翻上几番,甚至会有不少团队出现‘双院士’,甚至是‘三院士’的情况。
风风雨雨走过十数年,苏娇杨也从一个初出茅庐的科研萌新变成了她之前最不愿意成为的‘一方学阀’。
起码在她擅长的学术领域中,她掌握了绝对的话语权。
苏娇杨并不想成为‘学阀’,她甚至都不愿意让科学研究与权势沾上边,可社会便是这样,当你在某一个领域走到头的时候,你其它领域欠缺的短板,也都会自动补齐。
科学研究做到头,能够改变的东西太多了,哪怕苏娇杨再不愿意与‘权势’沾边,她说的话的分量还是带有了雷霆万钧之力。
起码她说自己不看好西山省的煤炭经济,整个西山省就震了一震。
为了避免自己在权势的诱迷之下失了本心,苏娇杨渐渐将自己的工作重心转回了科研学术之上。
国重内的研究员已经相当优秀,很多问题都不需要苏娇杨再像国重刚开始起步时那样亲力亲为,但这并不意味着就没有需要苏娇杨解决的问题了。
不论是发展经济学还是计算材料学,这些因苏娇杨发表论文而提出、而完善的学科,哪怕国重的研究员已经将苏娇杨的那一套理论翻来覆去地研究明白研究透了,但遇到一些难搞的问题时,这些研究员还是会请苏娇杨出马。
作为这些理论的提出者与完善者,苏娇杨始终保持着一种前瞻性,她比别人更懂这些理论的本质,这是其他人花十年功夫、花二十年功夫都无法补齐的缺陷。
————————————————
回到国重的第三天,孙主任和慈校长就找上了苏娇杨的门。
苏娇杨有些诧异,“您两位怎么想起来到我这边了?孙主任,基建项目搞完了?慈校长,那个卫星导航的项目,你们研究的怎么样了?”
不说这个还好,一说这个,慈校长与孙主任就给苏娇杨表演了一个‘大变苦瓜脸’。
孙主任‘嘿嘿’苦笑着说,“要是研究顺利的话,我们找你干吗?苏主任,紧急求助啊!我们这项目进行到山穷水尽的死胡同里面去了。”
苏娇杨:“……”
“死胡同?有这么严重的么?”苏娇杨皱起眉头,看向慈校长,“慈校长,孙主任说的是真的?你们遇到什么问题了,怎么就变成走进死胡同里面去了?”
慈校长点头说,“确实是死胡同。当初规划的时候觉得项目不难,但越往深处做,越发现这问题不简单。怎么说呢,这个项目在我们原先的构思中,是一只徐悲鸿画出来的马,后来做着做着就觉得只能做到简笔画的层次了,现在遇到瓶颈,感觉怕是脸简笔画的马都画不出来。”
“卫星导航离不开地面处理器,可不管是卫星导航的精度也好,卫星上使用的那些器件的寿命也罢,还是说我们地面设置的那些服务于卫星信息处理的计算机,都无法达标。我们这次面临的问题,不仅仅是理论上的问题,还有很多细枝末节的工程问题,包括但不限于材料研究、微电路研究、集成电路研究等等。”
苏娇杨想了想,噗嗤一下给乐了,“你给我举这么多例子有什么用?你不妨同我说说,你们攻克了什么问题吧,我怎么听着方方面面都有问题待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