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以儒生而起家军旅」-就任苏抚
—15页)从下手。”
⑤杨坊“以通事奸商起家”,时任苏松粮储道,综理“夷务”。吴、杨沆瀣一气,“挟夷自重”,控制上海的人事、财政和外交大权。他们手下有一帮搜括能手,金鸿保、俞斌、阂钊就是三个典型人物。1861年秋在上海道署门前有人画一大龟,以俞斌为首,金鸿保为背,阂钊为心腹。1862年李鸿章也指出:“沪中十年来发公家财,惟吴、杨、俞三人,远近皆知。”
①他虽然有意“澄清”“吏治”,但又深感力不从心,无法“另起炉灶”,只得采取所谓“节取而惩劝之”法。他上奏说,“苏省吏治凋敝,监司大员必须有文武干济之才、廉正敦慤之品为之表率,庶可渐挽颓风。”
②他的真实意图是想把那些盘踞要津、控制实权的“贪诈朋比”之辈撤下去,换上所谓“亲近仁贤,匡所不逮”,以便把人事、财政和外交大权抓到自己的手中。因此,吴煦、杨坊之流就成了李鸿章打击的首要目标。早在李鸿章离皖赴沪之时,曾国藩就曾叮嘱说:“不去煦,政权不一,沪事未可理也。”
③李鸿章抵沪后,便向吴煦及其同党开刀。他首先“疏劾道府数人,去煦羽翼”;接着采取关厘分途、以厘济饷的政策,与吴煦“明定章程”,海关仍由吴氏经理,另派薛书常管理厘捐总局。1862年11 月又免去吴的苏松太道(即关道)一职,委派黄芳接替。黄芳(号鹤汀)是长沙人,当过上海县令,“熟谙夷情,才能肆应,善于筹饷”
④。李鸿章在奏准黄芳署理关道的同时,荐举刘郇膏兼理布政使。刘郇膏(字松)是河南太康人,道光进士。以知县分发江苏,初到任时,即对神发誓不苟取一文,绅民呼为“刘青天”。李鸿章抵沪后,鉴于郇膏“诚慤廉正”,并为丁未同年,便从知府相继荐举为署理按察使、布政使。李鸿章对曾园藩说:“刘、黄才虽较短而无丝毫欺蒙,沪中吏治渐有返朴还醇之象。”
⑤李鸿章对杨坊也深恶痛绝,必欲罢之而后快。杨坊效法吴煦玩弄以退为进的伎俩,于 1862年5月“禀请开苏粮道”,李鸿章将计就计,“照例出奏”,并附片密荐郭嵩杰,赞扬他“学识阂通,志行坚卓”,建议擢授江苏司道实缺。他致函曾国藩说:“鸿章亟需帮手,冒昧将筠仙附荐,臬司粮道两缺或得其一。敬恳我师切致筠公速来”
①。李鸿章所以特别推崇郭嵩焘,除了他俩是丁未科同年、政治见解相似外,还由于郭嵩焘能够起到密切曾、李关系的作用。曾国藩与郭嵩焘既是亲密朋友,又是儿女姻亲,曾国藩四女纪纯许配给郭的长子刚基。郭嵩秦起初不愿屈就丁未同年的司道属员,后经李鸿章的恳切请求、曾国藩兄弟的再三劝驾,才赴沪接任苏松粮道。按清制,郭嵩焘不能在儿女姻亲曾国藩两江总瞥辖区任职,例应回避。1862年11 月李鸿章以江苏军务正殷、需才孔亟为由,奏准郭嵩焘勿庸回避,即以苏松粮道襄办军务。随后又函告曾国藩:“筠仙到沪后,众望交孚,其才识远过凡庸,运、藩二篆均可见委,惟至亲避嫌,鸿章以襄办营务入告,似尚大方。拟仍令兼管捐厘总局,以资历练。”不到半年,李鸿章就函请曾国藩奏保郭嵩焘为两⑤ 李鸿章:《上曾相》,《李丈忠公全书》,朋僚函稿,卷1,第10—11页。
① 李鸿章:《上曾相》,《李文忠公全书》,朋僚函稿,卷1,第39页。
② 李鸿章,《奏保郭嵩焘片》,《李文忠公全书屠》奏稿,卷1,第7页。
③ 薛福成:《书合肥伯相李公用沪平吴》,《庸盒文续编》,卷下,第18页。
④ 曾国荃:《与李少泉》,《曾忠襄公书札》,卷3,第21页。
⑤ 李鸿章:《上曾相》,《李文忠公全书》,朋僚函稿,卷2,第3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