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以儒生而起家军旅」-帮办安徽团练
清军和团练陷于四面受敌的困境。二是历任安徽巡抚和统兵将帅多为庸庸者流,使李鸿章得不到有力扶持和启迪,“茫无指归”
①,并饱尝了封建官场中互相倾轧之苦;三是李鸿章儒生从戎,既缺少军事知识和实战经验,“好猛进”、“浪战”;②又赤手空拳,“未辖一兵,未携一钱”
③,只能“号召练勇,劝借军饷”,但是,“劝借军饷”却博得“翰林变作绿林”
④的讥评,而“号召团练”则困难重重。曾国藩写信劝告李鸿章仿效湘军,“束以戚氏之法”,精练淮勇:
尽募新勇,不杂一兵,不滥收一弁,扫除陈迹,特开生面,赤地新立,庶收寸效。
⑤但是,李鸿章既没有认清改弦更张之必要,又无力特开生面、赤地新立。
凡此种种,使李鸿章虽然牢记其父遗教,誓与造反农民为敌到底;但却“辗转兵间无所就”
⑥,军事败北,仕途碰壁,同僚侧目,愁绪满怀。时人说:
李鸿章“以将兵淮甸遭众忌,无所就, 乃弃去。”
⑦② 曾国藩:《李鸿章留营襄办片》,《曾文正公全集》,奏稿,卷2,第316—317页。
③ 李鸿章:《戊午七月庐垣再陷重过明光次韵吴仲仙》,《李文忠公遗集》,卷6。
① 薛福成:《李傅相入曾文正公幕府》、《庸盦笔记》,卷1,第12页。
② 《李鸿章致潘鼎新书札》,第13页。
③ 《涡阳县志》,卷15,第6页。
④ 刘体智:《异辞录》,卷1,第9页。
⑤ 曾国藩:《与车少荃》,《曾文正公书札》,卷4,第20页。
⑥ 李鸿章:《原任安徽按察使司按察使张君墓表》,《李文忠公遗集》,卷4,第27页。
⑦ 《清史稿》,卷411,李鸿章传,第120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