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一、「读书但愿登科第」-“少年科第”
的。他致函玉坪说:

    我辈经济学问,仍须根柢经史。……读书果能贯通,自能致用,真实见地还须在经史中求之。余阅锐、铜等文赋, 气焰尚好,功夫亦熟,只见地未尽高超,未尽踏实。故前书示以用功之法,须着意经史,惊弟早见之矣!

    ④鸿章的另一位老师徐明经,虽然生平事迹不详,但崇尚宋学却无疑义。

    鸿章致函鹤章说:

    兄少时从徐明经游,常告读经之法。穷经必专一经,不可泛骛。读经以研寻义理为本,考据名物为末。读经有一耐字诀,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精,明年再读,此所谓耐也。弟亦不妨照此行之,经学之道,不患不精焉。

    ①“读经以研寻义理为本,考据名物为末”,这是宋学家的主张,鸿章得之于徐明经,又传之于李鹤章,这表明他对此说深信不疑,并且是身体力行的。

    鸿章天资聪颖,加上良师督导,在义理、经济之学和制艺技巧方面进步较快。1840年考中秀才,岁试时曾被滋园学使拔取第一。1842年年届20的鸿章,长得身躯颀长,精焊之色,露于眉字。他回首往事,展望未来,百感交集,诗兴泉涌,于是有《二十自述》七言律诗之作。

    蹉跎往事付东流,弹指光阴二十秋。

    青眼时邀名士赏,赤心聊为救人酬。

    胸中自命真千古,世外浮沉只一沤。

    久愧蓬莱仙岛客,簪花多在少年头。

    丈夫事业正当时,一误流光悔后迟。

    壮志不消三尺剑,奇才欲试万言诗。

    闻鸡不觉身先舞,对镜方知颊有髭。

    昔日儿童今弱冠,浮生碌碌竞何为。

    ②这是《二十自述》诗中具有代表性的两首,作者孤芳自赏、受宠若惊和追逐功名而仕途蹉跎的悲喜交集的心境,跃然纸上。

    人生惟有青春好,世事须防白首催。

    万里请缨终子少,千秋献策贾生推。

    ③作者决意克服“因循”积习,珍惜青春年华,“辛勤读五车”,争作像西汉终军、贾谊那样弱冠扬声的人物。

    1843年李鸿章在庐州府学被选为优贡。时任京宫的父亲望子成龙,函催鸿章入都,准备来年顺天乡试。鸿章谨遵父命,毅然北上,并作《入都》诗10首,以抒发胸怀。

    一肩行李又吟囊,检点诗书喜欲狂。

    帆影波痕淮浦月,马蹄草色蓟门霜。

    ③ 《曾文正公手书日记》,道光二十一年七月二十一日。

    ④ 《李尤禄公遗集》,卷7,第17页。

    ① 李鸿章:《致三弟》,《李鸿章尺牍》,第1页。

    ② 《李文忠公遗集》,卷6,第1页。

    ③ 《李文忠公遗集》,卷6,第1页。

    故人共赠纯仁麦,荆妇同持陆贾装。

    自愧长安居不易,翻教食指累高堂。

    鸿章首次离开故乡,奔赴首都,欣喜欲狂。夫人周氏(何时结婚待考)帮助打点行装,亲朋挚友馈赠饯行,离思深情,悠然不尽。告别庐阳八景之一的淮浦春融,在满天霜华的季节到达地处华北平原的蓟门,沿途泛舟策马,观赏波光草色,令人心旷神估。但当发现京中薪桂米珠而家庭经济拮据时,愁怅抑郁之情又油然而生。

    《人都》诗其余9首的主题,一是决意争取科举功名,二是希望访求师友。

    “丈夫只手把吴钧,意气高于百尺楼。

    一万年来谁着吏,三千里外欲封侯。”

    “出山志在登鳌顶,何日身才入凤池。”

    “倘无驷马高车日,誓不重回故里车。”

    “即今馆阁须才日,是我文章报国年。”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李鸿章传简介 >李鸿章传目录 > 一、「读书但愿登科第」-“少年科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