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9章 发行准备
超过20万场创历史纪录,首日直取近8亿票房。相比之下,一些小成本电影,比如杀人者,尽管口碑上佳,但首日排片不到1,全国只有2000多场放映,首日票房仅50万,几乎被判了“死刑”。
既然如此,那是不是意味着一部影片的排片率越高越好呢
答案是当然不是
比如陈飞以前看过的哆啦a梦。
哆啦a梦伴我同行在上映首日排片不足30,并没有大家想象中那么强势。
但因为第一天表现良好,口碑不错,第二天排片立刻追加到30以上。
一句话,排片不是越高越好,因为如果上映之初放映场次太多,平均上座率不足,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影院经理信心下降,进而缩减第二天场次。
而如果在场次有一定保证的情况下,影片上座率颇高,造成一票难求的现象,影院经理则会增加放映场次。
一增一减,看似普通,实则有着很大差别,因为缩减放映场次就代表着影片热度在往下走,往往刹不住脚,一泻千里;增加场次则是芝麻开花节节高,而且一票难求往往会给人造成一种“这个片子牛到不行”的错觉,大家容易一窝蜂地往上哄抢,北京遇上西雅图和狼图腾等片就是代表。
如果排片率和上座率两个指标都高,是不是就能判定影片票房大卖呢
答案依旧是不能
不过“双高”的影片至少可以为票房创造更多机会。
实际上,排片率和上座率都是一个较虚的概念,它的高低是相对的。
假设给一部影片排的全是上午10点以前或者晚上22点以后的场次,它排得再多也不见得有用。
同样,上座率的高低直接取决于影厅的大小,一个100人的小厅,80人看,上座率为80;而一个500人的大厅,200人看,上座率才40。
所以,直接决定票房的是票价和观影人次。
票价是变动的,比如周二电影票是半价、非黄金场次8折、不同额度的会员卡可以打折而观影人次,则是“排片比例影片实力影片热度”的直接体现,观影人次高,票房肯定差不了。所以韩国一般都不统计电影的票房,而是直接统计观影人次。
虽然排片率对电影最终票房的影响不是那么绝对,但它却能左右观众在影院里看到什么电影。
一部电影要与观众见面,首先要经过影院经理的评估安排什么时段的场次、多大容量的影厅等。可以说影院经理的一念之间,掌控着电影首日排片的生杀大权。对于片方和发行方来讲,要让影片打动观众,首先要打动影院经理,因为“影院经理也是观众。”
那么,影院经理的判断标准又是什么
作为专业人士,他们在影片上映前会有个基本的预判。这个预判不是去揣测观众是否喜欢、影片口碑是否良好,而是预估有多少观众会为这部影片埋单,愿意买票的人越多越好。简单来说,观众只要肯花钱就行,喜不喜欢那是他们自己的事。
而为了完成这个预判,影院经理需要找到更多证据支撑比如某部影片的提前点映场是否爆满、观众反应怎么样;它的宣传推广攻势是否强大、海报和片花等物料是否足够吸引人;另外就是它与年轻观众是否走得很近。
而上映第一天之后,通过观影人次就可以更直接准确地看到影片前途和观众反应,影院经理会适时加以调整,人多的加场,人少的减场。
一句话,虽然经理对电影的安排有一定权限,但他最后要看的,依然是这个电影能不能给他赚钱,他最看重的还是钱,所以,电影的质量,电影能不能打动观众,电影能不能赢得观众的支持,这才是决定一部影片最终票房的根本。
不过,在一定程度上,院线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