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上主对她的召唤
一只野兔总是跟着他,形影不离;在西也纳的时候,是一群羊跟着他,并柔顺地向他呜叫,信赖地依偎他;有一次在一个湖中航行时,一条鱼儿追逐着他的船只,久久不愿离去;甚至豺狼也愿意听从他,做他的兄弟;至于小鸟们,那就更喜欢他了。
当他讲道的时候,小鸟们就争着抢着歇在他的头上、肩上、腿上、脚上,还有手掌上,有的甚至藏在他衣服的皱褶里,那些没抢到位置的就落在他面前的空地上,仰起它们可爱的小脑袋,看着方济各,专心致志地听他讲话。据说有一次,方济各在一个城市讲道,一群燕子在屋檐下聒噪个不停,方济各就对它们说:“燕子妹妹,你们讲得够多了,现在该听我讲一讲上主的道理了。”话音未落,燕子们立刻就安静了。
方济各还是一位诗人。
我们在前面看到的那首和平祈祷词,就是方济各撰写的,可以说,这是一首最美妙最受世人喜爱的祈祷词。1226年,方济各离世后,“主啊,请使我们成为和平工具”的祈祷,响彻亚西西,继而传遍全世界。在1979年12月的诺贝尔和平奖颁奖典礼上,德兰姆姆就特地给每个与会者发了一份“和平祈祷词”,并邀请大家一起为全人类的和平同心合意地祈祷。12岁的小龚莎,在那个月光如水的美丽夜晚,手捧《圣方济各?亚西西传》,望着天上明媚的月亮,暗暗地发了那样的誓愿。但那时,她其实还不知道自己到底该做些什么,更没想到要当一个修女。
在她丰美的心里埋下了爱的种子
1925年,小龚莎15岁了。这一年,她参加了教堂的一个青年研讨小组。这个小组名叫圣母会。这在当时其实也没有什么特别。因为城里的许多女孩子都参加了。
但德兰姆姆的研究者都认为,这是龚莎之所以成为德兰修女的一个转折点。
圣母会的活动很多,其中经常举行的一项活动,就是阅读耶稣会传教士从孟加拉、印度等地寄回的信函。那些信函除了介绍那里的教务情况外,还会谈到那里的社会状况,有一封信这样写道:“这里的生活极为贫苦,即便铁石心肠的人看到也会落泪,人们非常穷困,每天都有几千个人死于饥饿。”
几千个人?每天?我的上主啊!
小龚莎吃惊得心跳都快要停止了。她简直无法相信;在这个世界的某一个地方,竟然还有如此深重的贫穷和苦难。
她再也无法平静——无法假装没有听到过这个消息。她开始思索这件事,并朦胧地意识到,也许自己可以为此做点什么。
从那以后,传教士信中的话就一直萦绕在龚莎的脑海里,挥之不去,说得更准确些,是从未有过片刻的消失。到后来,她甚至于开始思念那个地方,就像思念故乡一样,仿佛那些在苦难中挣扎的人们,都是她的亲人。这样的思念使她变得更沉静,更喜欢思考了。当同龄的女孩们在操场上兴高采烈地玩耍嬉戏时,她却手捧一本《圣经》静静地坐在一边,或者,一个人在树下默默地散着步。
这时候的小龚莎,已经成长为一个迷人的少女了,她有一双深邃晶亮的眼睛,还有一副清脆明丽的女高音嗓子,仅凭这两点,就足以使她成为同学们追慕的对象,也足以使她成为包雅舒家的骄傲。事实上,哥哥拉撒就特别为这个妹妹骄傲。龚莎就快高中毕业了,哥哥深信妹妹一定会有一个美好的锦绣前程。那时候,高中毕业生是很少的,女生就更少了。
就在这个时候,拉撤离开了斯科普里,他深受父亲的影响,也立志继承父亲的遗志。因此,他投考了军校,这也正是尼古拉的愿望。军校毕业后,拉撒随即就加入了阿尔巴尼亚陆军。尼古拉的在天之灵如果有知,一定会深感安慰。
只是,拉撒没有想到,一点也没有想到,当他在车立屿前来送行的妹妹吻别时,那会是他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