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5.4 结论 91
5.5 跋 92
94
6.1 “民国”政体的本质 95
6.2 “后封建”时代的中西之别 97
6.3 西方中产阶级之自然形成 99
6.4 中国的“宗法传统”和“家长制” 100
6.5 “集权”并不是“极权” 102
6.6 “健康的个人主义” 103
6.7 重农轻商的后遗症 104
6.8 传统国家机器的周期性 107
6.9 “西化”、“现代化”与“阶段性” 108
111
7.1 “扩张主义”与“帝国主义” 112
7.2 封建末期的解放运动 114
7.3 “扩张主义”的“两面性” 116
7.4 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毒枭” 118
7.5 “鸦片战争”与“茶叶战争” 121
7.6 从“印度第二”到经济第一 123
7.7 英帝政策的蜕变与法帝的“非洲模式” 126
7.8 疆土帝国主义的俄罗斯 127
7.9 日本的“欧罗巴社会” 130
7.10 所谓“势力范围”的因因果果 131
7.11 海约翰搞“门户开放”的闹剧 133
第8章 论“转型期”与“启蒙后” 135
8.1 初民部落生活的特征 135
8.2 “国家强于社会”的东方模式之形成 136
8.3 从“千年不变”到“十年一变” 139
8.4 “突破”与“转型”的规律 141
8.5 “汉族中心主义”与婆媳循环 142
8.6 “自由平等”是社会力量平衡的结果 143
8.7 “十年一变”是“转型”的阶梯 144
8.8 “定型”和帝国主义的关系 145
8.9 向“欧洲中心主义”逐步让位 147
8.10 “对立”、“统一”和“阶段性” 149
8.11 从全盘西化到如何西化 150
8.12 胡适的两大“突破” 151
8.13 水清无大鱼 153
8.14 “一国两制”和“半盘西化” 154
8.15 也是“有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 156
8.16 “启蒙后”的显学 157
8.17 吾友欧阳哲生博士 160
161
9.1 李鸿章的惊叹,汤恩比的茫然 161
9.2 中国历史上两大“转型期” 162
9.3 处士横议中的“胡适学” 164
9.4 几句疯话,暴得大名 165
9.5 李鸿章的“四个现代化” 166
9.6 魏京生、康有为、孙中山 166
9.7 “西化”的最后阶段:“全盘西化” 167
9.8 科技现代化只有一个,政治现代化花样繁多 168
9.9 孙中山权“变”,胡适不“变” 168
9.10 臭烘烘和香扑扑 170
9.11 国民党容忍“异党”,共产党“一分为二” 171
9.12 大方向和水的方向 172
9.13 疮痍满目的小框框 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