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望高贵,走近圣贤
文风格,含金量自大,奈何阳春白雪,受众几何?另外我不太同意该文文风调侃、玩世不恭的观点,在我读来,其嬉笑怒骂背后读来的却是忧虑和警醒。”
很多网友呼吁:“这样的文章越多越好!”在很多网上,关于这篇文章的讨论都长至百楼以上,并且时至凌晨,以致引来网友“老天,这么多夜游神”的感叹,尽管网友本身其实早就习惯夜游。网友们感叹:“好文,现在要改学西方哲学可惜太迟了”、“漂亮极了。文章写到这水平上了,真佩服”、“超好看,堪称妙笔生花”、“确实好文章!肆意古今中外,讽刺不露痕迹 与版主看法相左,个人以为,正是文学手法巧妙运用使这篇文章熠熠生辉,难得的是大处无悖史实,细处对kant的某些思想阐释清晰,绝对是细细研读过kant着作后才能有的手笔。”
某论坛版主“斥侯”说“我花了三十分钟用最慢的阅读速度把他读了一次。读到最后我哭了。哭得非常痛苦, 因为我又找到一位老师。这是一种思想,楼主转来的是部金帖。我要用我的管理员身份置顶三天……我现在不怕失去康德, 因为我知道图书馆里有很多他的书,他跑不掉了。我要花时间看看他。”
马上就有人出来呼应:“这是一篇让人忍不住想一口气读完,却又耐住性子生怕漏看了一个字的好文章。斥侯看了三十分钟,我看了一个小时。其间觉得周围的喧嚣忽然远去,柯城却清晰在眼前,时光倒转几百年,鼻子有点发酸。整个文章的风格我很喜欢。有种熟悉的感觉,象看茨威格的。第一次知道康德是这样伟大的一个奇迹,也是一个有趣的小老头。以前他只是书本上的一个符号,还是和枯燥的哲学相联。现在,我知道我会去找他的论着来看看,无论是否能懂,是否能看完。”
这引起了另一个读者的同感:“没错就是这种感觉。我以前不想了解这人。觉得他和我是两个世界的人。我没有兴趣知道他。现在又一次知道自己的无知有多大。我个人觉得这短文比还好。短小精悍。象把利刃, 一刀结果了我的偏见,来不及喊痛就变化了。”
当然,另一个角度的读者得出的是灰色的结论:“看这样的文章使人绝望,感觉这辈子没啥出息了。”
爱屋及乌,已经有读者对虎头这个人发生了兴趣:“虎头这人又是谁,是网民吗?把他抓来,逼他入坛为高级会员。”马上就有网友出来揭发:“虎头似乎是个教德国文学的,2003年在《当代》杂志曾读过他的《遭遇黑塞》。”人肉搜索,名不虚传。
有些网友指认虎头是“新版王小波”,有些网友干脆直接称虎头为大师。虎头是个非常重视网友评论的作者,作为一个资深网友,他永远把网友的评论放在第一位,因为,网友没有任何功利的动机。已有不止一位网友下大功夫收集虎头文章,精心配上封面和照片,编成《虎头电子书》放在读书中文网上供人下载。
尽管电子书节约时间和金钱,但这本书仍然是虎头文章爱好者的首选和必备,因为,除了直接拿到手上感受拥有一本好书的厚重愉悦之外,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这本427页的书,与网络版相比变化非常大。首先多了《谁是马丁?路德》这篇从未发表过的文章,而本书责任编辑认为,在“仰望高贵”
方面,《谁是马丁?路德》甚至超过《永远的白玫瑰》。其次,在《当代》发表时,限于篇幅,几乎每篇文章都有大幅的删减,总的来看,本书的篇幅至少增加了百分之四十以上。典型的例子是《巴赫》,本书中的字数几乎是《当代》发表的一倍,其篇名也由《一不留神成巴赫》变为《巴赫开时百花杀》,更加体现了作者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