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二、隐士思想与道家
ot;,如司马迁等少数人以外,一般人几乎不明实况,所以把真正道家的人物,与真正道家的学术思想,就一直蒙在冤枉的档卷中了。我们姑且举出正反面一、二种历史资料,以便有一新的认识,恕限于时间与篇幅,不能具体地详细讲明。

    1.历史上畏惧quot;隐士quot;思想的反面

    周代:quot;太公望(姜尚,字子牙,因功被周室尊称为太公),封于齐。齐有华士者,义不臣天子,不友诸侯,人称其贤。太公使人召之三,不至。命诛之。周公曰:此人齐之高士,奈何诛之?太公曰:夫不臣天子,不友诸侯,望犹得臣而友之乎?望不得臣而友之,是弃民也。召之三,不至,是逆民也。而族之以为教首,使一国效之,望谁与为君乎?quot;

    这一历史故事,便是说明姜太公得封为齐君以后,要杀齐国的quot;半隐士quot;华士。他不臣天子,不友诸侯,请他三次又不出山,这便使quot;半隐士quot;出身的姜太公动了杀心了。因为姜太公是行家,他懂得quot;半隐士quot;的利害,又加上他初到齐国,旧有的地方势力,还没有投诚,他决不容许这种不合作的作风养成。所以周公吃惊地问他,你何以随便就要处决一个quot;高士quot;呢?他就说出他的意见,认为假使像华土这种人,还要褒扬他,那么,我还要做齐国什么人的君王呢?这真是痛痛快快地说明统治者的苦经,同时,也由此可以了解上古对quot;隐士quot;思想的重要性。

    其次:在战国末期,齐国派使臣到赵国去,赵国的女主赵威后,在接见齐国大使的时候,还没有谈到正题,赵威后便问了几个有关齐国政治的问题,最后,便说:quot;于陵子仲尚存乎?是其为人也,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诸侯,此率民而出于无用者,何为至今不杀乎quot;?这个外交史上的故事,正和姜太公要杀华士的说法,是同样的观念,可见在春秋、战国时期,当权者对于quot;半隐士quot;的畏惧,和惧怕侠义道的情形,是同样的心理。其实,齐国的quot;半隐士quot;于陵子仲,已经大非姜太公时代的华士可比,赵威后挑拨齐国大使,也许正是惧怕这个quot;半隐士quot;于陵子仲的才能,对于齐国与赵国之间的外交政治上,是一个有暗中左右力量的可怕人物,所以他在急于去掉故国贤人的心理意识上,便冲口说出这种政治心理作战的话来了。

    2.历史上尊重quot;隐士quot;思想的正面

    帝尧想要让位于许由,周初用姜太公的建议,尊重伯夷、叔齐的志节,这些都是大家所熟悉知道的事件。秦始皇一怒而坑不听命、不合作的儒生,因此又大失人心,汉高祖要想换立太子,结果日后用了张良的建议,把那高隐在商山的四皓,素来不理汉高祖的四个quot;半隐士quot;,死拉活扯地拖下山来,做了太子的老师。这样,便使汉高祖不能不屈服,只好变更计划,也就不敢再谈换立太子的事了。此外,如历代帝王向山中的quot;隐士quot;,动问国家大计的,也例不胜举,有名的如陶弘景,称为山中宰相。因此,在历史文化的著作上,便有上古的quot;隐士quot;,秦、汉以后的quot;神仙quot;,唐、宋时代的quot;高士quot;与quot;处士quot;等无位而得高名的称号产生。尤其在宋代,有一类的quot;处士quot;,以quot;半隐士quot;的姿态而得到一举成名的光荣,致使后人笑他们有quot;功名捷径在烟霞quot;的讥刺。以及后来两宋理学家们,讲学不仕的作风,都是由这种传统文化幕后主角的quot;隐士quot;流风所造成的。清兵入关以后,英明的康熙,屡开博学鸿辞科来网罗不称臣、不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禅宗与道家简介 >禅宗与道家目录 > 二、隐士思想与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