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八讲
久了,整个身体会僵化,气脉就不能通了。

    这时「专其一心」,专在初禅所得的境界,「念持喜安」,保持能量不放射的状态。气停了,就是道家“无火之为(无+四点)”,渐渐的证到:「无觉无观,三昧念喜」,心中无比的喜悦。这个喜悦的境界就是“念”。此时证到二禅。

    增壹阿含经,在三国东汉末年传入,这时佛法注重修持,佛法也很容易被接受,因为一修就有效果。当时西晋的文化相当高。如果佛教光靠学理进来,不一定被接受,但定力与神通一来,知识界不能不投降了。而现在学佛的人,哪里有神通!只有神经。如从禅定入手,就会有神通,个个都有,不足为奇。

    无着菩萨一系下来,专讲唯识法相方面的修证,在这一套理论系统下,我们方才讲的,「有觉有观,念持喜安,游于初禅」,还在「有寻有伺」的境界里,还是在第六意识的状态中。到达「无寻有伺」时,才是这里所讲「无觉无观,三昧念喜,游于二禅」。心理思想,不在象电子般乱跳动,而进入「无寻有伺」的境界。可是此时还有境界存在,还没到「无寻无伺」地,还不到“无心”地,还早得很。“无心”谈何容易啊!如果我们认为万事过了不留意,就叫做“无心”,这样每个人都会。禅宗祖师说:“莫道无心便是道,无心更隔一重关”。

    「无复喜念,自守觉知身乐,诸贤圣常所求护喜念,游于三禅。」这里又起变化,到了三禅,心头的喜念没有了,守着一种境界——「觉知身乐」。身体内部所有的气机、气脉,每一个细胞、神经,都起了大变化。到了三禅境界,才有可能去除疾病。所以不要以为两腿一盘就是禅。能到达三禅,是要无量功德无量善心,慢慢熏修来的。在这以前,只能略微改善身体现状,做到少病而已。证入三禅后,看以前的欢喜境界,就如同凡夫一样。因为现在才达到至善的喜悦,这是圣贤的境界。

    「彼苦乐已灭,无复愁忧,无苦无乐,护念清净,游于四禅。」这时在进一步,证到没有苦,也没有乐;没有忧愁,更没有幽闷。大家要注意,到了苦乐已灭的境界,也还是“念”,所以接着说「护念清净」,身心内外一片,融化了,证到四禅境界。

    这是佛的公子罗候罗,自己的心得报告。

    「彼以此三昧,心清净无尘秽,身体柔软」。这时身心毫无渣垢,如婴儿状态一般,要到三禅才能证到这个境界。以前高僧大德,都可预先说出何日死,且临死时身体象婴儿般柔软。或者更高明的,化成一片光,人就消失了;充其量留几片指甲,或一束头发作为纪念。

    此时智到达了:「知所从来,忆本所作,自识宿命无数劫事」。同时解脱了分段生死,进入变易生死中,知道自己如何来,如何去;得宿命通能知无量忆劫事。四果罗汉只能知五百生,大果罗汉知道的就多了。罗候罗就是到达这个境界。

    「彼以此三昧,心清净无瑕秽,亦无诸结。」一切烦恼诸结,都解开了。

    「复更施意,成尽漏心」。注意这八个字,四禅是禅定功夫境界,如结使未断尽,所以四禅并不就是大阿罗汉,还未证果,到了这个境界时,「复更施意」,如果念头来了,要更加修持。「成尽漏心」,就是无漏心。

    但是,不能动念不就成木头了吗?不是的,起心动念,用过便休,没有渗漏,没有黏着。有定力的人,尽管一天忙到晚,他那个处在定境的本心,并没有动,并且还是光明清净。处理烦恼事,在当时现烦恼相,但心境的光明,则一点都没有动。

    「彼以作是观,欲漏心得解脱」。这时,所有的欲漏,有漏,无明漏,统统得解脱。到这个境界时,「心得解脱,已得解脱,便得解脱智。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受后有。」四禅功夫到了这个程度,才算得到了解脱。大家注意,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如何修证佛法简介 >如何修证佛法目录 > 第八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