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天下名泉佳水-4
世惊动玉帝,令黄龙搬来龙水所致。昭君入宫之后,昭君之母忽然梦见黄龙欲逸,井水将涸,村人即从西蜀秀山采来楠木嵌于井口,锁住了龙头。而使井水丰裕,长年不竭。楠木井从此便名扬于世。
昭君井水温,冬季可达30℃,夏季水凉如冰,清冽甘醇,是烹茗煮茶的上好水质,如用以冲泡昭君村出产的“白鹤茶”人们称之为“龙泉茶”,则更是清香鲜醇,韵味幽长。
昭君井水龙泉茶,深受游人们的赞赏。
〔笺注〕①王昭君:名嫱,字昭君。秭归今湖北兴山县人。汉元帝宫女。汉元帝时后宫按图像所画容貌召幸,宫人多以金物贿赂画工,昭君自恃貌美,独不买帐,画工乃丑其貌,丽质芳容,掩于后宫之中,不得见君王。汉元帝竟宁元年前33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汉朝请求和亲时,昭君自请赴匈奴和亲,及入辞,光彩照人,悚动左右,貌为后宫之冠;帝悔恨,穷案其事,画工毛延寿等皆被杀。王昭君乃辞行入胡,妻呼韩邪单于,号宁大胡阏氏,后卒葬于匈奴。
二十二、天门文学泉鸿渐昔品故乡水竟陵今存陆子泉——佚名文学泉,又名陆子泉,俗称三眼井。在湖北省天门市城北门外。天门市在唐时为复州竟陵县,是茶圣陆羽的故乡。相传,陆羽在玄宗天宝年间,游历江南之前,曾在此汲水煎茶。
因陆羽曾诏拜“太子文学①,徙太常寺太祝”
②,故以“文学”
名其泉。
陆子泉,在清代之前的数百年间,早已湮没,无迹可寻。
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因天旱无雨,居民们掘荷池寻水,得断碑一块,上刻有“文学”字迹,遂喜得泉水,清甘而冽,即甃井、建亭、立碑,以庆得水,并复胜迹。后亭被毁,新中国成立后重新修葺。此井口径90厘米,上覆八字形巨石,凿三孔作“品”字状,甚为别致。井后碑亭,为木结构建筑,六角重檐攒尖顶。内立石碑,正面题“文学泉”三字,背面题“品茶真迹”四字,字体苍劲古朴。亭后小庙,壁嵌片石,线刻陆羽小像,端坐品茶,颇有风雅之趣。像旁镌有许多名人诗词,井泉周围环以荷塘,波光潋滟,荷花飘香;岸柳摇曳,村舍掩映,别具秀丽风光。
二十三、三游洞下陆游泉囊中日铸传天下不是名泉不合尝——陆游三游洞,在西陵峡中灯影峡下游江北,距湖北省宜昌市10公里。唐元和十四年819白居易、元微之、白行简三人曾来此寻幽探胜,赋诗抒怀,并由白居易撰《三游洞序》以纪其事。此洞始名“三游”。宋代轼询、苏轼、苏辙父子三人赴京城开封应试,途经夷陵,亦曾同游三游洞,也题诗一首于洞壁之上,现今仍存。洞前高山夹峙,有清澈可见的下牢溪绕洞而过;登上洞顶,可一览南津关上长江中游河段险夷交替的状丽景色。
改革开故以来,宜昌的旅游部门已将三游洞列为西陵峡口第一景观。修复和新建了一批新的景点:其中有立于洞室栩栩如生的白居易、白行简、元稹三尊大型汉白玉塑像,有拔地而起俯视奔腾大江的至喜亭;还有威风凛凛擂鼓督师的猛张飞等等;山道中的峡口长廊、山谷亭、军垒遗址等名胜古迹。真可谓是“夷陵有夷山,夷山多古洞。三游最着名,喧传自唐宋”。三游洞这座古今闻名的艺术殿堂与举世瞩目的长江葛洲坝毗邻,更是增添了它的传奇色彩与魅力,已成为令人神往的西陵峡的“今古奇观”。
陆游泉,从三游洞前拾级而下百余步,在半山腰的悬崖下,有座半壁亭,亭中有一方型小石潭,长、宽、深均约三尺许。潭边壁上石罅间,涌出一股清泉,潺潺流入潭内,清澈见底,洁明如镜。夏不沽竭,冬不结冰,取而复满,长盈不溢;味甘凉爽,饮者无不赞绝。昔日称之为“神水”。游者多以瓶罐盛之回家,以其烹茗煮茶为快事。
陆游于宋乾道六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