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茶圣陆羽下-2
四、中华茶文化新风的开拓者陆羽,不仅对中国茶叶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他亦是中国茶文化一代新风的开拓者。陆羽和他的忘年好友皎然,默契配合、协力推进了唐代茶文化的蓬勃发展,为中国自唐代中期以来,茶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而在探讨陆羽对茶文化的贡献时,应追溯一下唐代以前中国茶文化的发展与茶文学的创作情况。
1.唐代以前中国古代茶文化概况:
在唐代中期,陆羽《茶经》问世以前的数千年间,中国的先民们,在发现茶的功用、发展茶叶生产的同时,创造了茶文化包括茶陶文化。这已载入了历史文献,留下了珍贵的篇章。陆羽正是在研究、总结、借鉴自西周、秦汉以来的一千八百年间,茶叶生产科学技术和茶文化发展的基础上,写出了他的千载传世之作三卷《茶经》。但约自公元前十一世纪以来至唐代中期这一漫长的历史时期里,较能充分反映茶文化内涵的辞赋诗文毕竟是较少的。其中重要作品有如下诸篇:
东汉王褒①的《童约》,撰于汉宣帝神爵三年前59年。
这是《茶经》之前,茶学史上最重要的文献。《童约》中主人为仆人规定了诸如“提壶斟酒,洗涤杯盘,脍鱼炰鳖,园中拔蒜,贩卖脂粉,防盗捉奸”等全部的劳役与责任。其中与茶相关者有“烹茶尽具”、“武阳买茶”两项。这是在古文献上明确无误地见到“茶”字按:尽管《童约》原文上的茶字还是写的“荼”字;但这个“荼”字已与也可作蓼属野菜解的“苦荼”的“荼”字作了根本区别。故后人在引用原文时,习惯上已将“荼”字改为“茶”字了。《童约》虽为戏作,但它说明了距今二千多年的东汉时期,茶已进入了士大夫家庭的日常生活,并作待客之茗饮。“烹茶尽具”,说明当时社会已较为崇尚茶文化,饮茶时,已十分讲究烹饮器具;“武阳买茶”,说明当时武阳今四川彭山县已成为茶叶市场,同时也证明了四川是茶树原生地和中国茶文化的发祥地。
西晋文学家张孟阳②在《登成都白菟楼》诗中有“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人生苟安乐,兹土略可误”的诗句。这说明在西晋时巴蜀之茶,醇厚芳香,已享有盛誉,即是古代宫廷膳夫特制的“六清”《周礼·天官膳夫》中所列举的水、浆、醴、、酏等六种饮料,称之为“饮用六清”,也无法与之媲美。诗句表明西晋时四川成都已经是茶叶贸易的集散地,芳香鲜爽的蜀茶,通过内陆和长江流域的水陆通道,已行销全国各城阜口岸和边疆地区了。
这一时期的茶文学作品,自然是除晋代杜育③的《荈赋》
莫属了:
灵山惟岳,奇产所钟。厥生荈草,弥谷披岗。承丰壤之滋润,受甘露之霄降。月惟初秋,农功少休。
结伴同游,是采是求。水则岷方之注,挹彼清流。器择陶简,出自东隅。酌之以匏,取式公刘。惟兹初成,沫沉华浮。焕如积雪,晔若春敷。
杜育这篇《荈赋》,在今存的古代茶文学作品中,占有突出的地位,是吟咏品茗意境的上乘之作。它以俳赋形式和典雅、清新、流畅的语言,写出了结伴同游秋日茶山的文人雅士们,在茶山上采茶、制茶,到岷江中流汲取清水,就地烹茶、品茗的生动情景和优美的意境。
此外,还有南朝宋女文学家鲍令晖④作过《香茗赋》。不过现在只是存题无文了。至于陆羽在《茶经》里提到的,还有西晋左思的《娇女》诗。而诗中提到茶的只是最后两句:
“心为茶荈剧,吹嘘对鼎。”鼎状风炉与金属烧水器具说的是左思的两个娇女,心里急着要品饮香茗,就用嘴对着煮水的风炉吹风。另,西晋孙楚《歌》里,有“姜、桂、茶荈出巴蜀”之句,也是讲的茶产于巴蜀之地。
上述,也许就是唐代中期以前较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