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乌 龙 茶
宠加”的诗句。说的是北宋年间先后担任过福建转运使、主管宫廷贡茶的丁谓、蔡襄及诗作者本人对武夷岩茶的赞赏。元朝为焙制进贡的武夷岩茶——“龙团”、“石乳”,于元大德六年1302在武夷山四曲卧龙潭溪水南岸建“御茶园”又称“焙局”,直到明代嘉靖年间1522—1566——这二百多年贡茶从未间断。在明朝初期虽罢造龙团,又改蒸青团茶为炒青散茶,随后又制“三红七绿”指成茶红绿相间的颜色的乌龙茶,即现在所称的“岩茶”的前身。所以武夷茶是始于明代,盛于清代。十七世纪时即远销西欧,蜚声海外。
武夷岩茶,历经沧桑,在新中国成立之后,茶山、茶树重新回到了人民的手中,便日益兴旺发展起来,如今茶园遍布武夷山峰峰岭岭、丘壑峡谷之间。尤其在改革开放以来,岩茶的生产又有了很大的发展,武夷山市岩茶总公司所属茶场的茶园面积迄今1994已发展到八万四千多亩其中优良品种已达六万六千多亩、采摘面积已达五万亩。着名的武夷岩茶品种,除原有的奇种之外,又先后引进和培育了若干珍贵品种:如白瑞香、素新兰、铁罗汉、白鸡冠、水金龟、半天腰、白牡丹、金钥匙、不知春、不见天、雀舌、老枞水仙,以及“十二金钗”十二个名枞等等好几十个优良品种。以这些名枞制成的茶叶,无论香气、滋味、汤色,都各具风韵。
如今的武夷茶园已形成了一个多品多姿的岩茶系列,深受国内、国际茶叶市场的青睐与欢迎。
CCC武夷肉桂,亦称玉桂,由于它的香气滋味有似桂皮香,所以在习惯上称“肉桂”。据《崇安县新志》载,在清代就有其名。该茶是以肉桂良种茶树鲜叶,用武夷岩茶的制作方法而制成的乌龙茶,为武夷岩茶中的高香品种。肉桂茶产于福建省武夷山市境内着名的武夷山风景区,最早是武夷慧苑的一个名枞,另一说原产是在马枕峰。本世纪四十年代初已是武夷山茶园栽种的十个品种之一,到六十年代以来,由于其品质特殊,逐渐为人们认可,种植面积逐年扩大,现已发展到武夷山的水帘洞、三仰峰、马头岩、桂林岩、天游岩、仙掌岩、响声岩、百花岩、竹窠、碧石、九龙窠等地,并且正在大力繁育推广,现在已成为武夷岩茶中的主要品种。
武夷山茶区,是一片兼有黄山怪石云海之奇和桂林山水之秀的山水胜境。三十六峰,九曲溪水迂回、环绕其间。山区平均海拔650米,有红色砂岩风化的土壤,土质疏松,腐殖含量高,酸度适宜,雨量充沛,山间云雾弥漫,气候温和,冬暖夏凉,岩泉终年滴流不绝。茶树即生长在山凹岩壑间,由于雾大,日照短,漫射光多,茶树叶质鲜嫩,含有较多的叶绿素。
武夷肉桂,为无性系品种,茶树为大灌木型,树势半披张,梢直立。树高与宽幅可达2米以上。自然生长者高、幅达3米以上,分枝尚密,节距尚长3至6厘米。叶片水平着生,叶长6.6厘米至12厘米,长者达13.3厘米;叶宽2至4.7厘米,叶幅最宽者6厘米;叶色淡绿,但随不同土质和施肥量多少而变深或变浅,叶肉厚质尚软,叶面内折,成瓦筒状,有大叶乌龙品种特征,叶缘略具波状,叶齿细浅,30对左右;叶脉细隐,7至8对左右,叶长椭圆形,叶尖钝,整株叶片差异大。育芽能力强,持嫩性尚好,抗寒性好。在武夷山这独得天钟地爱的生态环境中,每年四月中旬茶芽萌发,五月中旬开采岩茶,在一般情况下,每年可采四次,而且夏秋茶产量尚高,全年亩产可达150公斤以上。
采制工艺:须选择晴天采茶,俟新梢伸育成驻芽顶叶中开面时,采摘二三叶,俗称“开面采”。不同地形、不同级别的新叶,应分别付制,采取不同的技术和措施。现今制作,仍沿用传统的手工做法,鲜叶经萎凋、做青、杀青、揉捻、烘焙等十几道工序。鲜叶萎凋适度,是形成香气滋味的基础,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