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国名茶 一、绿 茶-7
41.峨蕊峨蕊,绿茶类,产于四川省峨眉山区。峨眉山座落在川西南,景色雄奇,巍峨挺秀,有云海奇观之胜境,被誉为“峨眉天下秀”、“天下第一名山”;也是古今名茶产地。据《峨眉志》载:“峨眉山多草药,茶尤好,异于天下。今黑水寺后的绝顶处产一种茶,味初苦终甘,不减江南茶。”唐初,峨眉山茶已做为贡品进献宫廷。南宋时期其名声尤着,诗人陆游有诗赞曰:“雪芽近自峨眉得,不减红囊顾渚春。”
峨蕊,主要栽培在海拔800~1200米的黑水寺、万年寺、龙门洞一带。这里光照适度,雨量充沛,土壤深厚肥沃,茶园处于群山环抱、云雾弥漫之中。茶树生长繁茂,芽叶肥壮,质地柔嫩,内含物质丰富。
采制工艺与茶质:以每年清明节前采摘的一芽一叶初展的鲜嫩芽叶为原料,用手工精制,经高温杀青、初揉、二炒、二揉、三炒、三揉、四炒、烘干等工序,严格控制火温,由高到低,配以变化多样的炒揉手法,最后经摊晾、包装、贮于防潮容器中。峨蕊茶,外形紧结纤秀,全毫如眉,似片片绿萼开放,朵朵花蕊吐香;叶底匀嫩,汤色清澈;滋味馥郁清香,饮后回甜。
峨眉山产茶已有1100多年历史。峨蕊是50年代在历史名茶“峨眉白芽”的制作技术基础上,不断完善而形成的。1960年获全国名茶称号,1995年5月在第三届“中国名茶与瓷文化展”期间,由四川康乐茶业有限公司出品的峨蕊,再次荣获中国传统名茶奖。1979年起出口日本、新加坡、美国等国家。
42.高桥银峰高桥银峰,因茶条白毫似雪,堆叠如山而得名。产于湖南省茶叶研究所实验茶厂。该研究所的前身为湖南省茶事试验场高桥分场,建于1932年。建国后于1954年开始茶叶科学研究工作,在高桥乡的弥谷山丘上建成了新型茶园,种植了良种茶树,采用科学方法进行培育管理,开展制茶工艺研究。高桥银峰茶,就是该研究所于1959年向建国十周年国庆献礼研制开发的绿茶新产品。
高桥茶园地处玉皇山麓之下,东南临浏阳,北靠平江,多属丘陵山地,平均海拔200~300米,山塘密布,河溪纵横,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土层深厚,土质多为紫色板页岩红壤,含磷丰富,酸碱度适中,实为宜茶之地。高桥,在历史上一向为长沙县茶叶主产区与茶叶集散地,素有茶乡之誉。
采制工艺与银峰特色:每年于清明前后四五天开始采摘,选采标准严格,规定红叶、紫叶、病虫伤叶不采,散叶、雨露叶不采;多以福鼎大白茶与白毫早良种的一芽一叶初展鲜叶为原料,其标准长度约为2.5厘米,制每公斤干茶约需1.2万个芽头,且细嫩完整,芽身长短、色泽均匀一致。鲜叶采回后进行薄滩,使水分含量达70%左右即行付制。经杀青、清风、初揉、初干、做条、提毫、滩凉和烘焙八道工序精湛加工而成。
高桥银峰,在探索科学工艺过程中,形成了其独具特色的关键性工序:其一是,初干后在锅内边干燥、边做条。茶工双手握茶于掌心中间,灵活适度运用掌力,回转搓揉。揉搓做条与干燥交替进行,这样既能使茶芽叶细胞破损,又无茶汁外溢,减少内含物质损耗,又保持了茶芽条身表面色泽翠绿明净,塑造了紧结而小巧的优美外形。其二,独到的工序是“提毫”,是形成银峰茶品质风格的关键之所在。“提毫”这一工序,是该茶首创,以后被一些新创名茶所采用。提毫的作用在于充分发挥茶之香气,固定已形成的外形;最重要的作用是破坏在炒制过程中由于茶条表面茶汁干燥而形成的胶状薄膜结构,使芽叶的全部白毫显露而竖立在茶条上,如银妆素裹,独具妙韵。其三,为保持银峰茶已形成的品质与风格,所以在提毫工序完成后,立即出锅。在滩凉后,改用焙笼烘干。烘焙时,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