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一章 中国名茶 一、绿 茶-1
目青顶,又称天目云雾茶,是在国际商品评比中获得金奖的古今绿茶上品。产于浙江省临安县的天目山区。天目山,古称浮玉山,主峰东天目和西天目,海拔均在1500米左右,峰顶各有一池,池水清澈如镜,形如一双天目,故名天目山。巍峨的天目山,屹立于浙江省西北部,山势由西南向东北延展,层峦叠嶂,如龙飞凤舞,气象万千,蜿蜒数百里,我国着名的避暑胜地莫干山是其余脉。天目山区有数不尽的自然美景、人文景观,奇峰异岩,古木参天,溪涧纵横,古刹禅源寺;有仙峰远眺,云海奇观,经台秋风,平溪夜月,玉剑飞桥,莲花石座,悬崖瀑布,西关龙潭等胜景。由于天目山地处中亚热带边北缘,是我国植物的过渡地带,山上有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达三千多种,而茶叶则是天目山区的特产之一。明代袁宏道在《天目山记》赞曰:“天目山,三件宝,茶叶、笋干、小核桃。”

    天目山是我国古代老茶区之一,产茶历史悠久。茶圣陆羽在《茶经·八之出》载有“杭州临安、于潜二县生天目山与舒州同”。陆羽的“缁素忘年之交”唐代着名诗僧皎然在《对陆迅饮天目山茶因寄元居士晟》茶诗详见本书第八章《今古茶诗》上唐释皎然茶诗之四对天目山茶之采摘、焙制、烹煮、品茗等均作了描述。由此可见,早在一千二百多年前的唐代中叶,天目山茶已是闻名于世的上品名茶了。明代屠隆在《考盘余事》中还将其列入全国茶叶六大佳品之一,与“龙井”、“虎丘”、“天池”、“阳羡”、“六安”齐驱,以贡品的身份登上大雅之堂。明代文震享《长物志》载“龙井天目,山中早寒,冬来多雪,故茶之萌发较晚,采焙得法,亦可与天池并。”明代田艺衡在《煮泉小品》中对天目茶泉则更是作了高度评价“今天目远胜径山,而泉亦天渊也”。清宣统《临安县志》载“天目云雾,天目各乡俱产,惟天目山者最佳”。至清末宣统二年1910临安天目云雾茶在南京举办的南洋劝业会展评会上曾荣获特等金质奖章。约在本世纪三十年代,因抗日战争百业凋零,天目云雾茶亦遂被湮没,制茶技术也年久失传。

    临安县委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茶叶生产和对历史名茶的恢复试制工作。1979年由县科委组织县茶叶公司、农业局与茶农三结合的技术攻关协作组,由具有丰富经验的吴森林①老评茶师担任天目茶的试制工作。在攻关组的通力协作下,终于使已失传四十多年的传统名茶——天目青顶重展胜过昔日的芳姿,饮誉世界。

    天目云雾茶的主产区分布于东天目山临目的太子庙、龙须庵,杨岭的溪里、小岭坑,东坑的朱家,横渡的森罗坪、径山灵霄峰、龙宫山、白云山等地。而集中产地则在龙岗镇的裴后茶果场,现有茶园300余亩。1990年荷兰和加拿大茶学专家曾来裴后茶果场考察,认为“天目青顶”生态环境优越,是不施农药和化肥,又无工业三废污染的“三无茶”。

    天目山地处北纬32°2′,临近东部海洋,属副热带季风气候。气温较低,相对湿度大。常年云雾笼罩,雾日年均250天以上。茶树多种植于海拔600~1200米之间的较为避风的山凹或山坞中。土壤多为由茂密的森林树叶落地所形成的棕色森林土,腐殖深厚,土质疏松肥沃,十分有利于高山云雾茶的发育生长。

    青顶茶精细的采制工艺:青顶茶的采摘时间较晚。按采摘时间、标准和焙制方法不同,茶色按质分为顶谷、雨前、梅尖、梅白、小春五个品级。顶谷、雨前属春茶,称“青顶”,茶芽最幼嫩纤细,色绿味美。梅尖、梅白称“毛峰”;小春则属高级绿茶。鲜叶采摘要求:选晴天叶面露水干后开采。用手指合力提采,不能用指甲掐,不能带鱼叶;鲜叶标准为:一叶包一芽,一芽一叶初展;一芽一叶,一芽二叶。采下的鲜叶薄摊在洁净的竹匾上,置阴凉处5~6小时,使鲜叶的内含物质发生缓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中国茶文化今古大观简介 >中国茶文化今古大观目录 > 第一章 中国名茶 一、绿 茶-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