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二、茶与名人-2
83岁而正寝。她临终前曾睁眼要茶喝,邢夫人便进了一杯参汤。

    贾母刚用嘴接着喝,便道:“不要这个,倒一钟茶来我喝。”众人不敢违拗,即忙送上来,一口喝了,还要,又喝一口。还说:“我喝了口水,心里好些”,竟坐起来,说了一阵话曹雪芹把爱茶的感情潜融于晴雯、贾母身上。这种艺术刻划,用心良苦,神笔独到。

    (阮浩耕)

    (十八)袁枚

    袁枚(1716~1797年),字子才,号简斋,晚号随园老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他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进士,入翰林散馆,因满文考试成绩不佳,出为县令。33岁辞官,卜居南京小仓山,修筑随园,过了50多年的清狂自在的享乐生活。他活跃诗坛60余年,存诗4000余首,是清代乾嘉时期的代表诗人和主要诗论家之一。在他的诗作和诗话中,吟及或话到茶的颇多,而且他还是一位有丰富经验的烹饪学家。他所着的一书,是我国清代一部系统地论述烹饪技术和南北菜点的重要着作。全书分须知单、戒单、海鲜单、特牲单、水族有鳞单、水族无鳞单、杂素菜单、点心单、饭粥单和茶酒单等十四个方面。一篇“茶酒单”,足以显示诗人是一个道地的爱茶人。

    袁枚遍尝南北名茶,在“茶酒单”中对这些名茶分别都有评述。他最喜欢家乡的龙井茶,尤其是每次还乡上坟时,管坟人家送的那杯茶,水清茶绿;其次是常州阳羡茶,“茶深碧色,形如雀舌,又如巨米,味较龙井略浓”。对洞庭君山茶,他说:“色味与龙井相同,叶微宽而绿过之,采掇最少。”此外如六安银针、毛尖、梅片、安化茶等,他认为都要差次些。

    袁枚70岁那年,游览了武夷山,对武夷茶产生了特别的兴趣。

    他有一段记述:

    余向不喜武夷茶,嫌其浓苦如饮药。然丙午秋,余游武夷,到曼亭峰天游寺诸处,僧道争以茶献,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橼,每斛无一两,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果然清芬扑鼻,舌有余甘。一杯之后,再试一二杯,令人释躁平矜,怡情悦性。始觉龙井虽清,而味薄矣;阳羡虽佳,而韵逊矣。

    颇有玉与水晶,品格不同之故。故武夷享天下盛名,真乃不忝,且可以瀹至三次,而其味犹未尽。

    “七碗生风,一杯忘世。”一杯好茶,能让人升华到此种境界;然而要泡好一杯茶又谈何容易。袁枚认为,除了有好茶,且又收藏得法,还要有好水,用陶罐,武火烧,候火要适当,品饮又得正当其时。对此他也有一段精采的描叙:

    欲治好茶,先藏好水,水求中泠惠泉,人家中何能置驿而办。然天泉水、雪水力能藏之,水新则味辣,陈则味甘。尝尽天下之茶,以武夷山顶所生,冲开白色者为第一。然入贡尚不能多,况民间乎!其次,莫如龙井,清明前者号莲心,太觉味淡,以多用为妙。雨前最好一旗一枪,绿如碧玉。收法须用小纸包,每包四两放石灰坛中,过十日则换古灰,上用纸盖扎住,否则气出而色味全变矣。烹时用武火,用穿心罐一滚便泡,滚久则水味变矣,停滚再泡则叶浮矣。一泡便饮,用盖掩之则味又变矣,此中消息,间不容发也,山西裴中丞尝谓人曰:

    余昨日过随园,才吃一杯好茶,呜呼!

    袁枚在他的中,还有不少茶制食品,颇有特色。有一种叫“面茶”,熬粗茶汁,炒面兑入,加芝麻酱亦可,加牛乳亦可,微加一撮盐,无乳则加奶酥皮亦可。还有一种叫“茶腿”,是用茶叶熏过的火腿,肉质火红,味鲜而带茶的清香。

    袁枚的品茶和茶食确实是道地的。

    (阮浩耕)

    (十九)鲁迅

    鲁迅(1881~1936年),原姓周,幼名樟寿,字豫山,后改为豫才。1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中国茶经-下简介 >中国茶经-下目录 > 二、茶与名人-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