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46-50
读博士时,更主要靠个人钻研了。

    我的一个老乡兼师兄曾对我戏称,北大中文系是全世界最好的中文系。初听我颇愕然,继而恍然大悟。北大中文系作为国内学科最为齐全、师资最为丰富的中文系,在于中国执牛耳的同时,自然也便高居世界第一了,否则才怪了。

    北大中文系能开出最多的课,却偏偏不开文秘、写作之类的实用课程,而开出一些古典文献选读、小说的艺术之类的非实用课程。其目标,号称是打好基础,提升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任凭社会如何日趋功利,中文系的学生一般来说,还是能够把握好quot;有用quot;和quot;无用quot;的辩证关系。文科不够实用甚至没用是社会上广泛存在的偏见,多年来,由于党和国家领导人多出自清华、上海交大等理工科院校,人们对于北大这样占有文科优势的综合性大学在社会上的地位逐渐产生怀疑。然而,据《南方周末》统计,截至2007年5月底,拥有北大教育背景且在任的副省部级以上官员多达57人,远远超出清华出身的37人。昔日的quot;北大荒quot;,摇身一变为quot;北大帮quot;。这意味着更多文科背景的官员开始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quot;文科无用论quot;可以休矣。

    第49节:底气 文/侯桂新(6)

    社会上长期存在的另一个对于北大人的偏见是认为北大人太quot;狂quot;,太独,不善于待人处世,与人合作。这种本质化的论断其实是相当浅薄无知的。凡是断言北大人如何如何的,都不可信。因为quot;未名湖是个海洋quot;,穿梭于校园里的几万学生,个个不同,在兼容并包的宽松气氛下,发展出多元并存的文化丰富性。社会上关注北大,常常拿北大说事,其实那不时发生的个案,未必就是北大的典型,不具有充当三段论前提的意义。包括对北大的各种宣传也是,多数来自所谓的校园精英,他们并不能代表同样生活于北大的quot;沉默的大多数quot;和quot;中国的脊梁quot;。

    今年六月,在北大中文系的网页上突然看到系主任温儒敏教授致07届毕业生的一封公开信。信比较长,重点之一,便是提醒大家步入社会后不要过于quot;清高和任性quot;,要懂得必要的收敛和妥协。温老师固然是有感而发,外人就此批评北大却并无根据。从来没有任何组织或个人拿出可靠数据,证明北大的毕业生真的就比别校的quot;张扬quot;和quot;怪异quot;。北大人也是聪明人,要说他们连基本的人际关系都处理不好,其中又怎么可能有57人成为了副省部级以上高官?

    认为北大人quot;狂傲quot;的人,很可能是无法懂得quot;傲气quot;和quot;傲骨quot;的区别。quot;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quot;一百多年来的挨打和落后,对中华民族的自信心是一个重创,时至今日仍未复原;具体到微观层面,便是某一社会群体乃至个体的不自信。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北大人的强烈自信和傲骨,在部分国人看来便成了眼中刺,心高气傲啦,狂啦,太自我啦,特立独行啦,不好合作啦,都成了莫须有的瑕疵。

    然而,在我看来,怀有充分的自信正是北大人最可宝贵的品质。这种自信是由北大的独特历史传统和整体文化气氛熏陶出来的,名师云集,名流往来,藏书巨富,都是构成这种校园文化气氛的因素。在北大,只要一个人有所追求,他就能够感觉得到某种quot;精神的魅力quot;,寻找得到必要的丰富资源,海纳百川,将其化入自己的灵魂,并在潜移默化间获得某种沉稳而恢弘的气度。

    归根到底,北大能够馈赠给它的子民的,最重要的是什么?我的硕士导师曹文轩先生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寻找北大简介 >寻找北大目录 > 4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