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想的深刻影响:因爱儿女而自责平时对他们的粗暴;
《给亡妇》因爱妻子,为自己未尽到丈夫的责任而追悔;《〈梅花〉后记》,因爱无 隅,而悔恨自己的疏懒而未能尽快为他修改诗稿使之出版……在爱的温纱下,包容着作家修 身养性的哲学意识:中正平和,严于克己,宽以待人。1931年8月,朱自清赴欧洲游 学,历时一年。在欧洲游历数国,陆续写成散文,发表在《中学生》杂志上,后结集为《欧 游杂记》和《伦敦杂记》。这两部散文集和《你我》一样,由于这一时期朱自清的创作不再 感应时代的风云,于是可以从容地在技巧上再三谋划,在语言上字斟句酌以至使得散文艺术 臻于完善的境地。正如郁达夫指出:“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之外,文章之 美要算他了。”在这两部游记中,他极力在作品中避免“我”的出现,既不写“身边琐 事”,也不写浪漫情调的异域感,而是客观地描述欧洲国家名胜古迹,谨慎地介绍西方的历 史、文化和艺术,作家用意是在写这些游记给中学生看,时时、处处想到要为他们作道德文 章的楷模,所以格外的严谨,无论是绘景状物还是抒情写意,无论是结构谋篇还是文字技 巧,这些都惨淡经营、苦用诗心的。它们确实是现代游记中的典范性作品,尤其是在语言方 面,作者在白话口语的基础上提炼富有表现力的艺术语言,那流畅自如的旋律,轻松活泼的 节奏,那字字推敲的选词与灵活多变的句型,都是十分精美的。正如叶圣陶所说:“现代大 学生如果开现代本国文学的课程,或者有人编现代本国文学史,论到文体的完美,文字的全 写口语,朱先生该是首先被提及的。”(叶圣陶《朱佩弦先生》)所以说,朱自清在散文艺 术的探索中作出了艰苦的努力,在文体革新与语言创造方面,达到了中国现代文学历史的崭 新高度。不过,这些游记与作家超脱、低沉的思绪合致,比较明显地缺少时代的光色。
抗战爆发后,侵略者的炮火使华北摆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也使他的书斋失去了平静。 在侵略者面前他不再沉默了,1937年后他随学校南下,这时期,他带着沉重的心情,殷 切的期待,写作了不少杂文。《语文影及其他》一书中的许多篇章和《蒙自杂记》、《西南 采风录序》、《这一天》等均写在这个期间。散文集《语文影及其他》分两辑,其中《语文 影之辑》是讨论语文的意义的,《人生的一角之辑》是讨论生活片段的。这时期的朱自清的 散文不像以前那样采用大量的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而是用简洁的笔触,直接写出自己的 看法。一方面他冷眼看待人生,以日常生活用语和人间世情为议论对象,从而抒写自己的人 生;另一方面他热烈地呼喊“东亚病夫居然奋起了,睡狮果然醒了,从前只是一大块沃土, 一大盆散沙的死中国,现在是有血有肉的活中国了”。在《论轰炸》中,他呐喊着民族和国 家的新生:“咱们的民族,咱们的国家,像涅槃的凤凰一样,已经从火里再生了!”抗战胜 利的前后,昆明掀起了民主运动的热潮,他的思想发生了变化,特别是李公朴、闻一多的遇 害,更加教育了作为学者的朱自清,他的态度也就更为激进了,因此创作基调明显地发生了 变异。这时期,朱自清散文已经由抒情转向说理,主要收在《标准与尺度》和《论雅俗共 赏》两集中,虽然数量不多,但所谈的都是现实问题。思想激进,锋芒毕露,光采烨烨,其 思想特点是努力而且自觉地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指点东西、发表议论。《论吃饭》充分肯定农 民“吃大户”的正义举动,赞扬他们反饥饿、反压迫的政治觉悟和敢于反抗的集体意识。文 章通过说古论今,字里行间干预着政治,通篇充溢着鲜明的政治色彩。《回来杂记》对国民 党统治下的北平现实予以评说,分别从“有”“闲”“杂”“乱”四方面剖析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