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人话本八种》序
《宋人话本八种》序
--------------------------------------------------------------------------------
钱曾的《也是园书目》的戏曲部有《宋人词话》十二种,其目为:
灯花婆婆风吹轿儿
冯玉梅团圆种瓜张老
错斩崔宁简帖和尚
紫罗盖头小亭儿
李焕生五阵雨女报冤
西湖三塔小金钱
这十二种书很少人见过,见过的人也瞧不起这种书,故《也是园》以后竟不见于记载了。
王国维先生作《戏曲考原》初稿(载《国粹周报》第五十期,与《晨风阁丛书》内的定本不同),提及这十二种书,他说:……其书虽不存,然云“词”,则有曲;云“话”,则有白。其题目或似套数,或似杂剧。
要之,必与董解元弦索《西厢》相似。
后来王先生修改旧稿,分出一部分作为《曲录》(《晨风阁》本),也引这十二种词话,他有跋云:右十二种,钱曾《也是园书目》编入戏曲部,题曰“宋人词话”。遵王(钱曾)藏曲甚富,其言当有所据。且其题目与元剧体例不同,而大似宋人官本杂剧段数,及陶宗仪《辍耕录》所载金人院本名目,则其为南宋人作无疑矣。(《曲录》一)
民国十年(1921),我作《水浒传后考》,因为百二十回本有一条发凡云:
古本有罗氏致语,相传“灯花婆婆”等事,既不可复见。
所以,我疑心王国维先生的假设有错误。我说:《灯花婆婆》既是古本《水浒》的“致语”,大概未必有“曲”。钱曾把这些作品归在“宋人词话”。“宋人”一层自然是错的了,“词话”的词字大概是平话一类的书词,未必是曲。
故我以为这十二种词话大概多是说书的引子,与词曲无关。后来明朝的小说,如,每篇正文之前往往用一件别的事作一个引子,大概这种散文的引子又是那《灯花婆婆》一类的致语的进化了。(《胡适文存》初排本卷三)
我这段话也有得有失:(1)我不认这些词话为宋人作品,我错了;(2)我说“词话”的词字大概是平话一类的书词,这是对的;(3)我又以为这些词话多是说书的引子,我又错了。——当日我说这番话,也只是一种假设,全待后来的证据。但证据不久也就出来了。
第一是《灯花婆婆》的发现。民国十二年二月,我寻得龙子犹(即冯犹龙的假名)改本的《平妖传》,卷首的引子即是“灯花婆婆”的故事。我恍然大悟,百二十回本的发凡所说“古本有罗氏致语,相传灯花婆婆等事”乃是一时记忆的错误。“灯花婆婆”的故事曾作《平妖传》的致语,而杨定见误记为古本的致语。相传《平妖传》也是罗贯中作的,故杨氏有此误记。(谢无量先生在他的《平民文学之两大文豪》里也提及这篇引子,但谢先生的结论是错误的。)而后来周亮工《书影》说的“故老传闻,罗氏一百回各以妖异语冠其首”,又是根据杨氏百二十回发凡之说,因一误而再误。多年的疑团到此方才得着解决。
用作《平妖传》的引子的,不是《灯花婆婆》的全文,只是一个大要。
全文既不可得见,这个节本的故事也值得保存,故我把它抄在这篇序的后面,作个附录。
最重要的证据是《京本通俗小说》的出现。此事是缪荃孙先生(江东老蟫)的大功,在中国文学史上要算一件大事。
民国十一年的旧历元宵,我在北京火神庙买得《烟画东堂小品》,始见其中的《京本通俗小说》七种。其中《错斩崔宁》与《冯玉梅团圆》两种,见于《也是园书目》。原刻有江东老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