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情绵绵
被称为画坛巨匠的萧龙士,1990年1月17日,留下108岁足迹和无数书画珍品离开了人间。龙士先生和可染大师同是一块土地上的人,徐州养育了他,他对徐州有着深厚的情感。先生仙逝前3年,我应安徽省文史馆和先生本人之邀,在合肥撰写《萧龙士年谱》时,每每对坐畅谈,他回忆最多、最亲切的,是徐州事和徐州人:quot;我真想再去徐州转转!quot;他惋惜着,唠叨着。那时候,先生神志已略有异样。一日间那怕是三次、两次和我相聚,总是神情惊讶,第一句话便是:quot;你从徐州来,什么时候到的?坐坐,我给你画张画。quot;我说:quot;你年岁老了,该好好休息。quot;他又说:quot;我九十九了。九十九,快动手;再不动手就要走!quot;先生虽行动不便,还是由家人润笔,他画兰、画荷。到底是记忆不行了,落款时连姓氏怎么写还得问问。
萧龙士安徽省萧县萧场村人,原名品一,字翰云。九岁起便拿起画笔涂抹身边常见的瓜菜水果;二十岁作了小学教师,他的字画便被乡人器重,茶馆酒肆争相悬挂;刚至不惑之年,他的墨兰便先后在伦敦quot;国际艺术博览会quot;和爱尔兰主办的大型画展赢得中外艺术家好评。从此之后,他便成为画坛名士。萧先生作品以花鸟为主,尤精于兰草和荷花,早被国人誉为quot;当代兰荷大师。quot;早年杭州国立艺专校长林枫眠说他是quot;艺界之光quot;;国画大师齐白石1949年春见龙士画的荷,即挥笔题道:quot;国有此人而余不知,深以为耻。quot;并在一张《西瓜图》上题道:quot;画能有如此之工,龙士外,恐怕更无人也!quot;50年冬,白石收龙士为徒。
龙士生长在黄河故道,黄河孕育着丰满艺术;萧县自古隶属徐州,徐州人杰地灵。早在1917年先生29岁时,便来徐州拜师,遂与徐州画家苗聚五、李可染成了密友;不久,经可染先生推荐去上海参加了由刘海粟先生主办的上海美专。在上海,业师许候题龙士荷说:quot;白荷开花解禅意,点缀不到红蜻蜒。quot;潘天寿在龙士的墨兰上题quot;奇生quot;二字。吴昌硕先生则在一帧条幅上题:quot;人为多愁少年老,花木无愁老少年;翰云学弟画甚工,将有大成定无疑。quot;上海归来,萧先生即扎根徐州,在徐州参加欧亚艺术研究会,介绍西洋画风;他的第一次个人画展,便是1927年在徐州快哉亭举办的;1932年起,他先后在徐州艺术专科学校、铜山中学教授美术;1936年徐州大灾,萧先生集自己佳作百余幅在徐州春和饭庄义售,将所得之款悉数赠给灾民。徐州沦陷,国破家亡,他仍和老友王祥甫等相约不离徐州,团结民众、反抗侵略。日本投降,先生欣喜之极,逐将密不示人之作60余幅在徐州西楚故宫展出。不久,又任徐州万慈小学校长。先生作画、治学,都十分严谨,讲究人品第一。他在赠给学生赵松原纸笔时谆谆告戒:quot;作画必先立人,人品不好,落笔无方!quot;
1946年,萧先生在徐州郑培心、李可染、佟苏丹、王祥甫、王寄舟等人组织中原艺社时,再次举办个人画展。当时的《徐报》称他是quot;左手举起文艺复兴旗帜,右手挽着时代巨轮、前进quot;1947年秋,先生因父丧辞去万慈小学职,归故里奔丧;徐州解放后,先生即返,并在徐作《皆大欢喜》巨幅,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举办书画售展,赈济徐州灾民。新中国成立之后,先生虽定居合肥,却对徐州念念不忘,几乎每年都到徐州小住、会友。
四时花草本无穷,艳丽多彩应时荣;唯有坚忍兰与竹,经春历夏又秋冬!萧先生对徐州之情,尤如他笔下的兰、竹,经春经夏经秋冬不变,几十年如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