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认同男性的男同性恋者
调查对象中的一位在谈到自己性取向的形成原因时,极其强调首次性经验的重要意义。他上中学时追过女孩,应该说在角色认同上已有一定火侯。但是后来因为偶然机会有过一次同性恋经历,随后虽一再克制自己,在压抑了四年之后,心理上仍旧一直渴望,最后再次开始同性恋生活,以致完全不能自拔。
我们将同性恋成因中强调首次性经验重要性的理论称为「空白占据」理论。这一理论认为,性行为方式和性角色认同这两者之间虽然关系密切,但毕竟是两回事。人们可以在认同了某种性角色之后,在一段时间里,性行为方式还是空白。一旦某种性行为方式首先占据了这一空白,就大有可能固定下来,形成终生的性取向。而这种被选中的性行为方式同性别认同之间并没有必要的联系。也就是说,那些性行为方式以同性为对象的男子并不一定认同女性角色;那些在心理和生理上完全认同男性角色的男子也并不一定将性行为方式固定到异性间的阴道交上。
在认同男性的调查对象中,除了对最初性经验的强调之外,还有人提出,家庭对他们的过分钟爱是造成日后同性恋性取向的原因。
一同性恋者说:「从小父母十分溺爱我,要什么都给。我一岁到四岁时,家里为我雇了保姆,一个月17元的工资,可那时我母亲才挣15元一个月。」另一位说:「我和弟弟相差12年,所以一直到12岁,不只是父母溺爱我,一大家子人都把我当老儿子养。我的自我感觉是,我小时候是招人喜欢的。坐在公共汽车上,老有人逗我说话,说我长得好看。」
从问卷分析中发现,调查对象中排行老幺的人的确比老大和排行居中的人多。样本中老幺的数量是老大的三倍,是排行居中的人的两倍。有几位倒不是独子或排行老幺但都是长到很大才有了弟妹。一位调查对象是在小学三年级才有弟弟的,「弟弟个性强好和父母顶嘴,我长这么大没和父母顶过嘴、红过脸。」另一位说:「我当了十年老幺,这十年就注定了我一生内向离群的性格,注定我称为同性恋者。」
有些少年因为相貌出众而受到家人宠爱,滋长了一种过分顾影自怜的倾向。一位同性恋者回忆道:「小学二年级时,老师看我长的好看,让我进舞蹈班学跳舞,从二年级到五年级。我一开始不喜欢跳舞,后来才喜欢上了……自从学了舞,从装束上和一般人就不一样了,没有朴实劲了,也有了好美之心。记得那时候,我为了卷头发在火边烤拢子(梳子的北京话说法),三毛六一把的铝拢子让我烤怀了十几把。上中学时为了买电夹子,我一个月不吃早点,省下钱买的。我那么小就知道自己要打扮了。那年社会上刚刚恢复烫头,我就把头汤了。学校让我把头发剪了,否则开除,可我宁肯不上学也得汤。我还学了摘眉毛,专门学过化妆和着装。」
为什么父母溺爱会成为同性恋倾向的因素之一呢?因为同性恋实际上是一种自恋倾向。从小的溺爱,会使孩子认为自己是人们注意的中心,是最重要、是可爱的,从而形成自恋倾向,进而导致同性恋。
在溺爱的另一极端,父母过分的冷漠也会给一些少年造成感情饥渴,以致「饥不择食」。一位年仅19岁的同性恋者在问卷上这样写到:「在更多的时候,我希望的是精神上的安慰,而对于『这种事』则看得不是很重。我觉得自己少年时家庭温暖太少了,所以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只要真心待我,让我感到有所依靠,我就喜欢他,相信他。或许,我一直感到自己很脆弱,所以更希望有个象父亲那样的人来爱护我。这或许就是我倾向与『这种事』的原因。」
有如认为,由祖父母带大的孩子容易成为同性恋者,因为缺乏正常的父爱和母爱,性别认同不容易完成。样本中确实有不小一个比例的调查对象是由爷爷奶奶或姥爷姥姥带大的,虽然其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