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北京的门
宗耶律德光将幽州升格为“南京”,又叫“燕京”,作为他的四大陪都之一。金贞元年(公元1153年),击败了辽国的金人,将燕京定为他们占领的北部中国的政治中心,是为金中都。又过了一百多年,即公元1272年,统一了中国的元世祖忽必烈,决定将此地作为他庞大帝国的中枢所在,这就是元大都。至此,中国的首都终于由“面东背西”一变而为“坐北朝南”。在此后数百年的漫长岁月里,除短暂的变动外,这个格局基本上没有被打破。
蓟城、幽州、辽燕京、金中都和元大都,这些辉煌一时的巍峨城阙,早就已经“被西风吹尽,了无陈迹” 现在人们能够记起说起的,实际上是明清时代的北京城;而明清时代的北京城,则是由里外三层的“城”构成的“城之城”。这个“城之城”的里圈,是通常称为“紫禁城”的“宫城”,城墙周长6里,开有四门,即午门、神武门、东华门、西华门。中间一圈是“皇城”,城墙周长18里,也开有四门,即天安门、地安门、东安门、西安门。它的外围是“京城”,分内外两城。内城城墙周长46里,开有九门。正中即正阳门,最为高大雄伟。在过去的年代,它是仅供皇帝出入的“正门”。正阳门的东西两面,是崇文门和宣武门,又叫“哈达门”和“顺治门”,也叫“景门”(光明昌盛之门)和“死门一(枯竭不祥之门)。景门人人可过,死门则多半走送葬的队伍。北面二门是德胜门和安定门,又叫“修门”(高尚之门)和“生门”(丰裕之门)。皇帝每年一次从生门出城,到地坛祈祷丰年,也祈祷王朝政权稳定、国泰民安,所以叫“安定门”。而凯旋的军队则要从修门班师回城,以宣示皇帝的圣德终于战胜了敌人,所以叫“德胜门”。东边二门是东直门和朝阳门(齐化门),又叫“商门(交易之门)和“杜门”(休憩之门)。那里曾经河水涟漪,岸柳成行,无疑是运输和休闲的好去处。西边二门是西直门和阜成门(平则门),又叫“开门)和“惊门”,前者意味着“晓喻之门”,后者的得名据说是因为附近居民常被皇帝诏令惊扰之故。总之,这些城门,多少都有些特殊的含义和象征。所以,老北京人说起它们来,总还是津津乐道。
正阳、崇文、宣武、德胜、安定、东直、西直、朝阳、阜成这九门,就是严格意义上的京师之门。所以清代的“首都卫戍司令”,便叫“九门提督”;而九门当中最南端的正阳门,便是京城内城的正门、前门。它是北京最重要的城门。它的北面,是壁垒森严的皇城和宫城,是金碧辉煌的王府和皇宫,是老百姓可望不可及的地方。它的南面,是北京城的门户地带,拥有最大的交通中心和商业中心。那里的婆娑杨柳、绚丽牌楼、繁忙店铺、喧闹街市,曾是“北京最美妙、最诱人的街景之一”。那里也是帝王禁苑与平民市井之间巨大的中间环节,因此老百姓把正阳门叫做“大前门”。
其实,真正的“前门”,说起来应该是永定门。它是京城外城的正门。1553年修建的外城,原来是要环绕内城的,后因经费不足,只修了南城一方,结果整个京城就变成了一个“凸”字形。京城外城周长28里,开有七门。南端正中为永定门,左右两边为左安门、右安门,东西两边则是广渠门、广安门,东北和西北角与内城相接处,又开有两门,即东便门和西便门。“外七内九皇城四”,如果再加上围绕外城的护城河和城外岭上的长城,北京城真可谓“门开八面,固若金汤”。除此以外,在天安门外长安街上原有左右长安门(又称青龙门、白虎门)。民国时期,又新辟了和平门(始称兴华门)、建国门(始称启明门)、复兴门(始称长安门)。这些都是大门。至于那些不大上得了“台盘”的中门、小门,就数不胜数。
这就是北京,这也就是北京城。要言之,所谓“北京城”,实际上就是由这些一重一重的“墙”和一道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