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现实主义的开创者——茨威格
一个奥地利人、犹太人、作家、人道主义者、和平主义者。
——茨威格
谈到世界文坛上的奥地利作家,象征主义诗人里尔克与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奠基人卡夫卡,应该是不可缺的了,他们的诗歌和小说使得奥地利这个国家在世界文学之林里占有一席之地。如果我们还要去找第三个作家的话,那么茨威格显然是个合适的人选,比起那两位来,他独辟蹊径,开创了一种心理现实主义的艺术。
斯台芬·茨威格(1881—1942年),奥地利着名小说家、传记作家,一直做着世界公民的梦想。他先后到世界各地游历,结识了大作家罗曼·曼兰和艺术家罗丹等人,受到了他们的熏陶。他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一位着名的反战主义者。二战期间作为犹太人受到纳粹的迫害,在流离失所中,他写下了最后一部书《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他在书中挽歌般地追忆了从前的美好时代,可是这一切都一去不复返了。不久作家失望于人在现实中的毫无出路,感到理想已经破灭,在1942年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作家虽然带着他破碎的“世界公民”的理想离开了这个世界,但直到今天他的作品仍被全世界的人民广泛阅读,这似乎可以告慰他那颠沛流离的一生和他破灭的世界公民梦。
在传统与现代交织的20世纪前期的欧洲文坛上,作家既没有像他的前辈卡夫卡那样离经叛道,也没有循规蹈矩墨守成规,他在西方文化的沃土上自成一家,强调通过对人精神生活的开掘来探索人生,罗曼·罗兰称之为“灵魂的猎手”,茨威格完全可以当之无愧。对于当代的读者,、《一个女人一生中的24小时》、《情感的迷惘》、《看不见的珍藏》、、《变形的陶醉》等等人们都耳熟能详,它们就是心理现实主义的一面面窗户。细致的性格刻画,以及对奇特命运下个人遭遇和心灵的热情的描摹是茨威格所擅长的,其中可以见到弗罗依德心理分析的影子。而西方文化中源远流长的人道主义精神则是茨威格文学思想的指路灯,也是他一生立足现实、关注人生、热爱生活、颂扬智慧和劳动的不歇的力量,他的自杀正是对人道主义理想被践踏的抗议。
短篇小说《看不见的珍藏》叙述了一个双目失明的古画收藏家的悲剧故事。这位80多岁的收藏家终其一生把他所有的心血都用在收藏画上,在他看来他收藏的画甚至比他的生命还宝贵。不幸的是老人的眼瞎了,他只能用手来抚摩这些古画以寻找精神寄托和心灵慰籍。可是通货膨胀迫使他的妻子和女儿把他的收藏变卖殆尽。面对古画收购商,已经瞎眼的老人欣喜若狂地把自己的“画”拿给收购商看,然而,那些不过是一张张白纸。茨威格高度赞赏了老人对艺术的高雅趣味和忘我热情,批判了一战给人们生活带来的痛苦和对艺术的无情摧残。
是个浪漫的爱情故事。小说写一个少女疯狂地爱上了一个作家,可是这不过是一厢情愿的单相思,她爱得如此热烈、坚贞,以至于甘愿为了这爱情献出自己的生命,可是她与恋人生的孩子死了,她因不能忍受这种痛苦而自杀。茨威格把这个普通的痴情女子与负心郎的故事写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赋予丧失理性的陌生女人的痴情以神圣、崇高的道德色彩。《一个女人一生中的24小时》的主题是写一个中年太太挽救一个与自己毫无关系的年轻赌徒,后来竟失身于他的故事。她一心想挽救这个赌徒,以至失去理智,但是这种舍身为人的行为无疑显示了人性的崇高。这是作者所最看重的,在这里,可以看到作者所服膺的人道主义的光芒。
是写了一个诡异的象棋怪才,被关在法西斯的集中营里,在长期的面对孤独中,他的手中只有一本棋谱,终日与棋谱相伴,最后他成了一个罕见的象棋高手,击败了世界冠军琴多维奇。小说写这个象棋怪才的经历旨在控诉法西斯对人性的迫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