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物扳倒大领导
曾夫子的忠诚效应,继续发挥作用,除了老僧王之死之外,还连累恭亲王也被两宫太后修理,议政王头衔被褫夺。
这起事件,也叫蔡寿祺大战恭亲王,小人物扳倒大领导。人在官场,最怕最怕的是遭遇小人物的挑衅。所谓光脚的不怕穿鞋的,一旦遭遇地位不对等的小人物挑战,人们轻则说你没有威严,缺乏影响力,重则认为你能力不足,尸位素餐。更严重的情形,是对方的挑衅被你的对手利用,成了羞辱与打压你的强有力武器。
可怜精明过人的恭亲王,遭遇的正是最后一种,也是最可怕的一种。
而且恭亲王所遭遇的这桩事,也带有一定的诡异色彩,完全符合蝴蝶效应的规律。所谓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纵然你再不惹事儿,再不怕事儿,也奈何不得八竿子打不着的地方,发生的小事件如荒原疾火,忽然就烧到了你的身上。
话说当时翰林院有个编修,名叫蔡寿祺,此人忽然得了机缘,外放当官。翰林院编修是没有实权、薪水低微的穷官,外放是唯一捞钱的机会,于是蔡寿祺一路大捞特捞,一直捞到了四川。当时四川巡抚叫刘蓉,发现蔡寿祺为人如此猥琐,就毫不客气地把他给赶走了。
蔡寿祺虽是翰林院编修,但在朝廷并无实权,甚至连上疏的权力都没有,按说刘蓉赶走他,也未必有什么后患。但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蔡寿祺在京师钻来钻去,终于获得了上奏章的权力。有了权力,那就要毫不客气地报复刘蓉了。王八蛋,竟然不让老子捞钱,还把老子从四川赶走,这还讲不讲道理了?于是蔡寿祺准备上疏弹劾。
既然要弹劾,那就要一剑封喉,找到刘蓉的致命之处。于是蔡寿祺展开了紧张的调研工作,这一调研可了不得。他发现,刘蓉之所以敢对他如此凶狠,是因为刘蓉与名臣曾国藩是知交好友。而曾国藩之所以能够成为当世圣者,消灭盘踞在南京城中的太平军,那是因为恭亲王是他们的黑后台。
找到了黑后台,那就好办了。但接下来的问题是,恭亲王是议政王,是朝廷中权力最大的人,堪称说一不二,以你一个小小的蔡寿祺,竟然敢去碰恭亲王,是不是老鼠舔猫鼻梁,活得有点儿不耐烦了呢?
于是,蔡寿祺又进行了深入分析,这一分析发现,以他这么一个无名人物去搞恭亲王,恰到好处,定然能收到一石若干鸟之妙。
蔡寿祺发现,首先,恭亲王之所以成为朝廷中头号实权派人物,那是因为他曾以小叔子的身份,联合两宫太后发动了政变,推翻了咸丰皇帝留下的顾命八大臣,实现了叔嫂共和。两宫太后主内,恭亲王主外,因而掌握了权力。
其次,蔡寿祺注意到,大清帝国的权力体系,并非是单轨制,而是双轨制,是恭亲王辅政与两宫太后垂帘听政并存。恭亲王说了算,两宫太后说了也算,只有小皇帝同治说了不算。
此外,蔡寿祺敏锐地察觉到,西太后慈禧,对权力有着难以抑制的渴望。只不过,恭亲王辅政之初,慈禧只是个居于深宫的女子,对于国家政务一窍不通,只能坐在帘子后面瞪眼傻看着。但最近一段时间,慈禧太后越看越明白,渐成与恭亲王分庭抗礼之势。只是缺少一个现成的机会,让她名正言顺地把权力从小叔子手中夺过去。
弄明白了朝廷中隐秘的权力格局之后,蔡寿祺心情愉悦地打了个响指,不好意思,为报刘蓉将自己逐出四川之仇,就先拿实权人物恭亲王开刀了,恭亲王您老人家,就多多包涵吧。
遂上疏,弹劾恭亲王是非不明,用人唯亲,不识忠奸,总之都是些毫无证据的东拉西扯。但蔡寿祺清楚,他是在赌对慈禧的判断是否准确,如果他的判断没错,慈禧想从小叔子手中夺回权力的话,那么证据并不重要,罪名才重要。只要有一个罪名,让慈禧抓住这个机会夺取权力就够了。反之,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