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四章 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
统治,同时也给内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比如在天聪八年(公元1634年),后金兵在保定城大加杀戮,城中的房屋几乎被焚烧一空,街道上尸首狼藉,甚至连水井中也填满了尸体。崇德四年,济南又遭到了清军的洗劫,许多无辜百姓都死在了清军的屠刀之下,城内外留下的尸体达13万具之多,景象悲惨至极。虽然皇太极曾多次申明军纪,但他发动战争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掠夺损毁明朝的财物人口,最终达到彻底灭亡明王朝的目的。
到1636年皇太极称帝前后,后金政权的肌体已经变得强健起来,来自朝鲜、蒙古的威胁也被解除。在变化了的形势面前,皇太极因势利导,最终抛弃了对明朝议和的幌子,转为力主征伐。他在给崇祯皇帝的信中也一反过去谦恭的态度,咄咄逼人地宣称:“自古以来,天下都不是一家一姓固定占有的。天道的变化循环往复,不知有多少人登上了帝王的宝座,哪能有帝王的后代长久充当帝王的事情!”明王朝也不甘心坐以待毙,一场酝酿已久的双方决战——松锦大战在崇德四年(公元1639年)爆发了。
锦州位于辽西,是关外明军防御体系中的坚强堡垒。明朝在这里驻有大批兵力。以前虽曾放弃,宁远大捷后又逐步收复。在锦州的周围,则分布着松山、杏山、塔山等城,对锦州起着拱卫作用。崇德四年,下定决心的皇太极首先对松山发动了强攻,但在明军的顽强抵抗下,清军攻势受挫,松山依然为明军所控制。第二年,皇太极派遣济尔哈朗、多铎等人率军修筑义州城,在那里驻兵屯田,作为攻取锦州的前哨阵地。皇太极进而又陆续增调人马逼近锦州,在城外挖掘深壕,将锦州城团团围困起来。1641年,由明将指挥的守卫锦州外城的蒙古军队慑于清军的军威投降了皇太极,困缩在内城里的明军面临着十分危急的形势。这时,明朝蓟辽总督洪承畴奉旨率领13万大军前来解锦州之围。洪承畴是一个富于作战经验的人,他采取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策略,徐徐向锦州靠拢,不给清军任何分化以各个击破之机。这个策略是对的,但明朝崇祯皇帝和兵部尚书陈新甲却想速战速决,一再督促洪承畴快快进兵。洪承畴无奈,只得加快进军速度,率大军抵达松山。在城北的乳峰山一带结营扎寨。明军大营连绵不断,马、步军相互掩护,军威颇为雄壮。多尔衮等人与明军几次交战,人马损失了很多,不得不将队伍向后撤退,把守各处要隘地段。这时,锦州城中的明军乘机反扑,夺回了外城。清军接连失利的战报传到了沈阳,沈阳城中人心惶惶,皇太极也是心急如焚。他拖着病体,亲自率领大军驰援前线,要与明军决一死战。
皇太极的御驾亲征大大鼓舞了清军的士气。皇太极以必胜的口吻对将领们说:“我只怕敌军听说我领兵前来便仓皇逃窜了,若是上天保佑,敌军还没有逃走,那么我必定像用猎犬追逐野兽一样击溃他们。”他仔细观察了地形和明军的阵势,把清军布置在松山和杏山之间,切断了明军的粮饷供应,把松山城和城外的明军一并包围起来。两军几经大战,清军又夺取了笔架山的明军军粮,并进一步缩紧了包围圈。然后深沟高垒。明军屡攻不胜,又因丢失了军粮,军粮很快匮乏而军心动摇,许多将领都想突围奔回宁远。洪承畴别无他策,也只得孤注一掷,下令全军突围。不料皇太极对此早有算计,各路清军严阵以待。溃逃的明军四处受到封堵截杀,伤亡极为惨重,一部分突围到了杏山的明军在奔向宁远的中途又受到清军的重创。在短短的10天之中,明朝13万大军损失殆尽,被斩杀者就达5.3万多人,只剩下洪承畴率领1万多残兵败将困守在松山城。崇德七年(1642),松山城中的明朝副将夏承德降清,松山城失陷,洪承畴被俘。经过皇太极一番耐心的劝降,洪承畴最终叩首归降了清。接着,锦州守将祖大寿见大势已去,也献城出降。随后塔山、杏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