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二章 英宗朱祁镇
一、宠信宦官土木惊变
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正月,宣宗皇帝朱瞻基去世了,大臣们一面料理着他的后事,一面期待着新君临位。几天后,9岁的太子登基,他就是大明朝又一位新皇帝——英宗朱祁镇。
朱祁镇虽然做了皇帝,但仍是一个顽童。宣宗也知道,9岁的儿子即便登上皇位,也没有能力行使皇权、管理国家,因而他在临终前留下了一道遗诏,命令大臣,凡是国家的一切大事,都必须请示他的母亲太后张氏。根据遗诏,有人请太皇太后垂帘听政,遭到了她的拒绝。但实际上,凡是朝廷大事,都要先告知张氏,再送往内阁议决实行。由于张氏的把持,再加上大学士杨士奇、杨荣、杨溥等一班仁、宣时期富有经验的老臣主持着政务,正统初期,基本上继承了仁宣时期的各项政策,保持了社会的稳定,朝政在以往的轨道上正常运行。
然而,在这平静的表面之下,宦官王振却在悄悄地窃取权力,干预朝政,并终于酿成大祸,导致英宗为北方的瓦剌所俘。
王振是山西蔚州(今山西蔚县)人。他非常善于逢迎,因而深得朱祁镇的欢心,两人几乎形影不离。朱祁镇登上了皇位,便把王振提拔为司礼监太监。司礼监是明朝宫廷中24个宦官衙门中最重要的一个。它掌管皇城里的一切礼仪、刑事和各种杂役,更为重要的是替皇帝管理奏章,代皇帝批答大小臣子上奏的一切公文。皇帝口述的命令也由司礼监的秉笔太监用朱笔记录,再交内阁撰成诏谕颁发。野心勃勃的王振掌握了这样重要的部门,便处心积虑地加以利用,以图达到自己的目的。
明朝从朱元璋开国一直到宣宗,对宦官的管束都十分严厉,这一点王振十分清楚。因此,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他一面讨好英宗,一面故作姿态,骗取阁臣的好感。王振每次到内阁传旨,都装出毕恭毕敬的样子。但暗地里却拼命拉帮结派。朱祁镇当皇帝不久,太皇太后命王振偕文武大臣在朝阳门外阅兵。隆庆右卫指挥佥事纪广与王振交往甚密,王振竟欺骗所有大臣,谎报纪广为骑射第一,并越级提拔他为都督佥事。
随着权势的增大,渐渐地,王振便有些放肆了。太皇太后常派他到内阁问事。有几次杨士奇尚未决断,王振便自作主张,杨士奇甚为恼怒,一连3日不上朝。太皇太后张氏知道后,立即召人到便殿,指着5个大臣对英宗说:“他们都是历经几朝的重臣、忠臣,所有的政策法令都必须与他们商议,如非五人赞成,便不可实行。”她又命人传来了王振,历数了他的种种不规行为,下令赐死。话还没落音,几个女官的刀已经搁在了王振的脖子上。王振立刻面如土灰,浑身发颤。英宗也没见过这样的阵势,他又惊又怕又怜,赶忙跪下为王振求情。5位大臣虽然对王振的所作所为不满,但知道王振得宠于幼帝,为了取悦于皇帝、为了自己的后路,也都跪了下去。太后经众人求情才缓和了脸色,沉痛地说,皇帝年少,决不可用这样的人祸国,今天看在你们的面上先饶了他。从此,每隔几天,张太后都要派人到内阁查问王振有没有不通过内阁而自作主张的行为,一旦发现,即加痛责。
英宗并不把张太后的话放在心上,对王振更加宠信。朝内外的一些人见此情景,或畏服于王振,或趋炎附势,投靠他的门下,使得王振权势日重。
正统七年(公元1442年)太皇太后张氏病故。宣宗皇后、英宗之母孙氏无从管教,而在这之前,杨荣也已去世,杨士奇则因为受儿子杀人连累,早已不理朝事。“三杨”中只剩下一个杨溥,但已年老势孤。王振再也没有什么可顾忌的了。
明初,朱元璋见历代都有宦官利用亲近皇帝的有利地位,干预朝政,酿成祸乱的晋例,便对宦官立了许多规矩,诸如不许读书识字,不许兼外臣,不许超过四品等等,并在宫门挂了一块铁匾,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