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九章 成祖朱棣
农业生产,开始出现大幅度的滑坡。朱棣对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努力振兴农业经济。首先是迁移苏州等10郡和浙江等9省的灾民充实这一地区。不久又先后迁移山西、山东、湖广等地少地的农民和无业流民到北京及北方地区屯垦。在“靖难”战争中遭受破坏严重的地区,政府还发给耕牛、农具,帮助他们尽快恢复生产。同时,成祖还采取严厉措施,惩处贪官污吏,限制僧道发展,赈济灾民。
由于这些措施得到了有力的推行,使永乐朝的农业经济比洪武时代又有了新的发展。各地每年上缴京师的赋粮达数百万石以上。全国府县的仓库里还积存着大量的粮食,陈陈相因,以至红腐不可食。
随着农业的繁荣,手工业和商业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遵化冶铁厂是明永乐时所建的全国最大的手工业工厂。山场分布在蓟州(今天津蓟县)、遵化、丰润、玉田、滦州(今河北滦县)、迁安等地,占地面积4500多亩。厂内有民夫、工匠、军夫达2500多人。永乐时代的造船业也有了相当大的发展,所修造的航海宝船,最大的长44丈,宽18丈,可乘载1000多人,并备有航海图和罗盘针等先进航海设备,我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造船国家。
在长期的实践中,成祖渐渐体会到,金玉之利是有限的,而书籍之利则是无穷的。所以在他执政期间,特别重视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注意文化典籍的搜集整理工作。
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七月,成祖授命解缙组织编纂《永乐大典》。他要求书的内容要务求详备,凡有文字以来的经、史、子、集百家之言,以至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都要收罗进去,毋厌繁浩。根据成祖的旨令,解缙于永乐二年十一月将类书初稿编纂好。成祖审阅后,认为取材不够完备,下令重修。同时加派人员与解缙一起监修。同时降旨礼部,选拔内外官员、全国宿学老儒及著名学者充任纂修,选派生员充当缮抄员。这样,先后调集了3000多人,用了4年的时间,终于完成了这部拥有22937卷,约3亿7千万字的当时世界最大的类书的编纂任务。成祖审阅后十分满意,赐名《永乐大典》,并亲自作序,命人抄写了两部。可惜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此书大部遭焚毁,剩下的也多被劫走。
在对外关系上,成祖一面广泛吸引外国使臣来中国贸易,一面派出自己的使团走出国门,出访外国。永乐年间,郑和七下西洋的伟大壮举,就是在成祖亲自授命下的一项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外交活动。
对这次大规模的外交活动,成祖做了多方面的周密的准备工作。永乐五年,成祖下令在翰林院开设“八馆”,训练培养通晓外国语言和国内少数民族语言的人才,同时成祖还命令福建沿海修造大批海船,仅永乐元年,福建造船厂就建造海船137艘,永乐五年又改造海运船249艘。同时,考察选拔了一批忠于职守,才貌出众,能够执行外交政策的人才。
永乐三年,成祖经过多方考察,终于选定了宫廷内官兼太监郑和为出使西洋各国的外交使节。郑和是明朝初年云南昆阳(今昆明市普宁县)回族人。原姓马,后因随燕王朱棣参加靖难之役有功,赐姓郑。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12岁的郑和被明军俘获至军营,因他的祖父和父亲生前都先后到麦加朝拜过克尔白(一块被称为伊斯兰教圣物的黑色陨石),郑和从小就了解一些西洋的风土人情。
永乐三年七月,郑和率领近3万多人的远航队伍,带着大量的丝织品、瓷器、铁器、布帛和充足的口粮,日用品等,分乘62艘宝船,自刘家港(今江苏太仓浏河镇)集合启航。
郑和的船队首航直抵占城(今越南),然后往南到达爪哇、苏门答腊(今印度尼西亚),再往西航行到满刺加(今马来西亚)、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