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榨取外来者
。从长期来看,是否对上海的经济是一个推动,当然我们现在还很难预测。但是我可以说从长期来看,我们需要考虑国家关于户籍制度改革一个总体的战略,比如说2020年左右,学者估计,那时候我们要启动实质性的户籍制度改革。户籍制度改革的目标是城乡一体化,城乡二元分割的体制恐怕是要破除的,而现在这样一个改革可能与那个目标是有距离的。”
言下之意,一旦全国正式启动户籍制度改革,也是大势所趋,那么,任劳任怨在上海熬了七年,为了职称,为了保住工作按时缴纳各种税收,勤勤恳恳的外来者将上海居住证变成上海户口之后,得到的只是一个上海人的符号,户口本背后附带的珍贵的各项福利,将因为户籍制度的全面改革而被打破——你有的,乡下老家的人也有了。专家预测,这种情况或许就会发生在未来十年间。那么,当初在大都市的隐忍和坚持,又是为了什么?可能很多人都将“亦喜亦忧”吧。
丁金宏也认为,因为不符合户籍改革的根本目的,所以上海的这次“户籍新政”注定也会像上海市前三次改革一样成为权宜之策。
政策随时会变,而你为了上海耗费的七年青春,永远一去不返。如果你只是为了一张上海户口,而忍气吞声地留在这座城市里,那么你就该再次认真掂量,这样的交换到底值不值?
为“上海人”买单
事实上,除了吸引人才来沪工作,用他们的聪明才智为这座城市添砖加瓦之外,从外来者身上获取经济利益,直接榨钱,也是上海在对待外来人口的态度上更“开明”的原因——“社保(全称社会保险,对居民而言,社保即通常说的“五险一金”,“五险”即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一金’即是住房公积金)基金严重穿底,仅2008年上海市级财政收入为上海社保基金托底170-180亿元,占到了市级财政收入的17-18%左右,而预计今年还需要增加60-70亿才能把社保基金的窟窿补上。”2009年1月6日,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在与市政协委员座谈时称。
2008年,上海市地方财政收入2382.3亿元,同比增长13.3%。与之相对的是,上海市2008年地方财政支出2617.7亿元,比2007年增长18.9%。在外界看来,地方财政收支严重不平衡的背后,折射出上海正面临财政收支矛盾日益突出的问题。
显然,上海市政府在资金调度上已“心有余而力不足”。“很多人说为什么上海不像北京一样把公交包下来,上海没条件。北京不贴社保养老金,所以每年贴100多亿给公交,而上海每年财政要贴160亿给养老保险。”上海市市长韩正在2009年会见政协委员的时候表示。
韩正说:“目前上海已运营的轨道交通线路230多公里,每天客流300多万,2008年收入35个亿,但是仅需要返还的利息就高达28亿,收入仅够支付利息,银行贷款的本金如何归还,还是个未知数。”
韩正还特意再次给政协委员算了两笔帐。韩正说:“按照规划,上海的轨道交通1-13号线,总里程350公里,预计总投资2380亿,政府至少要拿出35%近833亿的资本金。在已经将1、2号线的回收资金平铺用于新开工的线路项目资本金的情况下,现在只到位近700亿元,还有200亿元,我也不知道哪里来。”
根据上海市财政局在上海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所做的《关于上海市2008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09年预算草案的报告》,2009年市级财政安排对社会保险基金等补贴121.4亿元。随着上海老龄化程度加深,及社保体系“隔代支付”的特点,上海未来社保的支付压力会越来越大。
俞正声说:“我来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