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交通掼派头
海,经嘉兴至杭州东站,全长近159公里,设计时速为350公里。魏乐汉分析:“从上海到杭州,乘磁悬浮列车25分钟到,票价预计在150元,乘高铁会多花10分钟,但票价只要50元。性价比孰优孰劣一目了然,这就等于判了磁悬浮列车的‘死刑’了,有多少人会愿意为节省10分钟而多花100元呢?”
用更大的投资,来挽救之前一笔亏损的大投资,这就是上海的逻辑。但这个钱花得值吗?
“磁悬浮技术在我们国度已经处于被抛弃状态。”2009年2月中旬,德国《明镜周刊》刊文评论道,由于需要投入巨资导致成本过高和牵涉到环境等一系列问题,从1994年就开始酝酿的磁悬浮轨道修建,随着慕尼黑磁悬浮项目被政府宣布下马,而宣告终结。
德国《世界报》也刊文说,尽管不打算投资磁悬浮项目,但德国政府并不愿意将自己研究了几十年的核心技术转让给中国——对方是用来进行“科技战略储备”,但拥有此项技术的德国工业巨子蒂森克虏伯公司向政府施加了压力,因为他们认为,在经济危机的窘境下,中国是他们继续深化实验的唯一机会。
这种时候,也只有中国,只有中国的上海,会花一大笔钱,买一部分被其他人“抛弃”的技术,只因为“这是悬浮,是幽浮,是UFO,不一样的”(韩寒语)。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只买贵的,不买对的”炫富法则?
有点事就涨价
出了问题,首先想到的就是用钱解决。磁悬浮是这样,与上海市民出行密切相关的城市公共交通也是这样。那边,拼命花钱造一些老百姓都用不上的昂贵“玩具”,这边老百姓每天出行必备的公交、地铁、出租等等,却连连涨价。
从2005年9月15日开始,上海轨道交通客运票价整体上涨:基准票价起价由2元调整为3元,起乘里程6公里,之后按10公里进级,每段进级1元。2010年3月随着轨交11号线安亭支线开通运营,上海的地铁最高票价更是突破了10元。
对此,上海市民满腹委屈,尤其是和“2元满城跑”的北京地铁一比较,更是心酸。2005年上海提高票价,给出的理由是“为了解决地铁拥堵,消除安全隐患”,于是有了这套提价方案。地铁调价的申请人、上海申通集团公司提出,完善票价机制,运用价格杠杆调节优化客流分布,合理引导出行选择,减轻运营压力,保障轨道交通的安全运行。
据说,乘6公里以内的短途客流占全天客流量的38%,乘16公里以上的客流占11%。在高峰时段有一部分并非必须高峰时段出行的乘客,也选择高峰时段出行,并且在工作日高峰时段出行人群中有30%左右为短途客流。
理由听起来似乎很充分,然而还是招来一片民怨。
有人质疑:票价上涨就能降低地铁高峰客流?“我们并不是因为地铁便宜而乘地铁的。现在没有一条公交车的时速可与地铁相比,因此上下班时只能乘地铁。”
还有人认为“用涨价的手段分流是不公平的”。公共交通有其公益性,不能有钱的人可以乘,钱少的人就被挡在门外。将人从地铁里赶出来,地面公交就能解决这部分人上下班高峰时的出行吗?
地铁涨价能不能解决问题,能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其实,城市公交(城市公共交通设施)牵一发而动全身,它与城市的空间规划、产业规划都有很大关系。
就拿房地产规划来说,一位研究房地产的博士介绍说,西方国家住在城市中心的都是“穷人”,富人都住环境相对较好的郊区了,而上海恰恰相反。由于拆迁或者卖房,大多上海原住市民被“赶到”内环线以外,上班、上学、就医、购物还得往市区跑,包括地铁在内的城市公交压力因此剧增。
对于那些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