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下江劲旅
原县伪警察大队来了,想包围我们。步枪、机枪那个响啊,还听他们喊“大裤裆”没多少枪呀,抓活的呀。游击队大都是朝鲜族人,朝鲜族衣服肥大,他们就叫我们“大裤裆”、“大裤裆队”。
枪一响,我就蒙了,有的吓得尖叫,有的顾头不顾腚趴那儿一动不动。男队员枪都不够,女队员哪有枪呀?那时也没经验,想不到让徒手队员抢救伤员,有人嫌我们碍事,就让我们“到一边去”。到哪去呀?我看有人往山上跑,就跟着跑,直跑得上气不接下气瘫那儿了。
1930年为准备武装暴动,梧桐河模范学校办军事训练班时,我们这些低年级学生也拿根棒子练队列,练站岗放哨抓特务,搞紧急集合、野战演习,还练胆量。练胆中最可怕也最令人毛骨悚然的,是半夜三更让你去坟地送情报,把张纸条压在哪个坟头的什么地方。好大一片坟地,白天走到那儿,一些人还得唱歌给自己壮胆。这回领导还安排个人在坟地里,怪里怪气地学什么鸟兽叫,或是坐在那里抽烟,烟袋锅子一亮一亮的,鬼火似的。可有了第一次,第二次就差不多了,打仗也一样。经过几次,慢慢地,枪一响就能判断出距离,再判断敌人是奔你来的,还是和什么队伍打起来了。是抗联?山林队?敌人是日军?还是伪军?包括双方兵力,听枪声也能判断出个“大概其”(大概)。就琢磨该冲上去增援,还是就地抢占制高点——当然得听指挥员的了。
我年纪小,大家都把我当孩子,照顾我。行军过河,有时水深流急,就背我过河。刘太民叔叔背得最多。参军前我们是邻居,我叫他叔叔,后来他牺牲了。如今在电视上看到河,我就会想起他,想起他那宽厚的肩背,看到他往地上一蹲,说:来,丫头。
到个新区,老百姓不了解抗联,见到队伍就想跑。我们就摘下帽子,让他们看我们是女的。女人当兵,看着稀奇,拿着枪也不像对男人那样害怕。我们就乘机进行宣传。一些男队员就说:这帮丫头片子真厉害,一个个“嘴茬子”(口才)“吧吧的”(类似呱呱叫)。
东北人管姑娘叫“丫头”,大姑娘叫“大丫头”,小姑娘叫“小丫头”,还有叫“丫头片子”、“丫头蛋子”。因为我年纪最小,前面又给加个“小”字。打李敏参军上队后,这个“小”字就送给她了。
李敏老人说:
我的母亲是农历一九三三年五月二十一去世的,那年我九岁。母亲下地干活,叫大雨淋了,回家一病不起,几天后就不行了。料理完后事,人们都走了,我说:爸,从明天起,我做饭了。爸爸瞅着我,眼珠一动不动,好长时间,转过身去,眼泪“吧嗒吧嗒”往下掉——这是我唯一一次见到父亲落泪。
父亲叫李石远,1920年前后从朝鲜来到东北。我记事时,就听他唱首歌,头两句是“两千万同胞联合起来,墓地下的灵魂也要抗战”。他是安邦河区第三任区委书记,1938年秋为抗联筹粮时牺牲的。那时我参军快两年了,参军后再没见过爸爸,梦里经常见到。爸爸抱我骑在他的脖子上,在大草甸子上跑啊跑啊,又像在云彩里飞。先是领导知道了,后来同志们也知道了,只瞒着我一个人,对我更关心了。
母亲去世不久,我哥就上山了。游击队经常在山里活动,我们那地方管参军、上队叫“上山”。哥哥叫李云峰,比我大六岁,在6军当过团政治部主任,1942年被派到哈尔滨做地下工作,被捕后牺牲。是冯仲云告诉我的。最后一个亲人也没了。我什么也没说,光淌眼泪。有人说我挺坚强,有人说不对,得让她哭出声来,不然会作病。我脑子木木的,就哭出一声又没声了,只是泪水哗哗淌,跟听说父亲牺牲后一样。
哥哥参军了,父亲顾不上家,经常晚上也不回来,家里家外就我一个人。种地回来,累得不想动弹,有剩饭扒拉几口,没有就上炕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