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二十四章 惊天裂变
族之心”渐渐复舒,反正的念头正一点点在心中萌发。

    但在他的心中,仍然有一个无法向外人道来的顾虑。

    这就是自已的母亲、幼儿等家人,以及辛苦半生抢来的万贯家财,都在千里亡外的松江府,且正处于清政府严密的“保护”之下。

    如果自已一旦反正,那这一切都将玉石俱焚,化为乌无。

    就在他“去留两徘徊”之际,两位亲人的苦谏,彻底截断了他的退路。

    一个亲人,是他的干儿子李元胤。

    这个干儿子,是李成栋在河南时,收养的一个孤儿。

    在兵荒马乱的战争年代,人是很容易偎依在一起,抱团取暖的,杀人如麻的李成栋也不例外。

    对这个干儿子,他一直就有一种超越血缘的亲情。除了生活上无微不至的关心外,学习也没放松,即使在戎马倥偬的岁月里,仍没耽误过对这个儿子的培养教育。

    他曾请过许多著名的学者,对这个孩子施以严格的家教。

    和同龄的孩子一样,李承胤读过的书,无非就是那一册又一册的儒家典籍。

    但就这让人诅咒了上千年的四书五经,承胤同学,却从中读出了其真正的内涵。

    这内涵就是——丈夫处世、仁义为本;杀身成仁、舍生取义!

    因为教育有引导内心方向的力量,李元胤对于父亲的降清,曾经是那么地耿耿于怀,闷闷不乐。

    在“九州生气放风雷、万马齐奔势可喜”的非常时刻,他大义凛然地对着父亲慷慨陈词:

    “我华夏从少康至今,三千余年,虽时有衰微,但终能屡仆屡起,继而复兴;我大明深仁厚泽,远过唐宋;我先帝又为国捐躯,天下敬仰……”。

    “现在,金声桓将军在江西揭竿而起,所向披靡,焦琏将军又血战收复两广七郡;天子虽居广西一隅,但将相拥戴,舍身相随……”

    “这些都说明我大明不死、大汉不亡,父亲如果起兵响应,事成则封侯拜将,事败也忠义千秋!”

    李元胤同学发自肺腑的一席话,竟说得李成栋心潮澎湃,热血沸腾。

    就在李无胤言犹在耳时,李成栋的另一个亲人——爱妾赵氏,则直接举行了“尸谏”,用生命的代价,为这次策反工作,划上了悲壮的句号。

    赵氏,是从松江府,千里迢迢,赶来与李成栋鹊桥相会的。

    在自北向南一路行途中,赵氏目睹的,是一幕幕鲜血沥沥的残像;耳闻的,是一声声人心思汉的呼声!

    “家妇亦知亡国恨,愿效子归滴血花”,团聚之夜,赵氏在一五一十,讲述完路上的所见所闻后,便劝自己的丈夫,效法江西,担当起天下的兴亡。

    李成栋说道:“一旦起兵,不但你生死难料,且松江的百口家人,立马化为冤魂,你让我如何是好!”

    赵氏闻之漠然,夫妾一夜无眠。

    次日,在李成栋外出之际,赵氏写下血书,拔剑自刎。

    血书中,赵氏最后一次规劝丈夫——驱逐异族,光复汉疆!

    闻讯而来的李成栋,伏尸大哭。

    哭罢,他对前来吊唁的部下叹道:“难道我等七尺男儿,反不及一妇人乎?”

    至此,他已身无退路,心无旁鹫!

    1648年4月15日,几度犹豫、几度彷徨后的李成栋,终于在广东举起义旗,正式与满清政府一刀两断。

    在他反正后的一个月内,他松江的百口家眷,全部被清政府杀害;巨额家产,也没收殆尽。

    李成栋反正时,对自己的“欢喜冤家”——佟养甲,颇为关爱。

    不但不杀,还把这次反正功劳的一部分,挂在了佟的名下,每次发布文告政令,都拉上这位“政委”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南明那些事儿简介 >南明那些事儿目录 > 第二十四章 惊天裂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