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突变的命运
补丁是早晚要打的,而且晚打不如早打。
当然打补丁的人不可能是他了,辽东那一摊子事就够他忙活了。他推荐了三朝元老王象乾去主抚漠南蒙古。
崇祯答应了。
王象乾上任,拼尽老命招抚漠南蒙古。但是招抚工作进展缓慢,陷入了拉锯战。
因为皇太极也看到了这个大明帝国的漏洞。
一场针对于漠南蒙古的招抚工作在南北两线同时展开。
大明和后金只争朝夕,你死我活,玩的就是心跳。
几乎就在最关键的时刻,袁崇焕杀了毛文龙。
皮岛十万将士立刻军心不稳,大明辽东防线出现了一些微妙的情况。皇太极及时将这一信息告诉了插汉虎墩兔。
插汉虎墩兔明白,可以做出取舍了。
因为皮岛事变,大明和后金军事攻守的平衡被打破了。
后金可以进攻了。
而插汉虎墩兔和他的漠南蒙古,将永远站在进攻者一边。
插汉虎墩兔攻下哈喇慎、白黄台吉等地,直接危及宣府、大同。随后,皇太极率十万大军,借道哈喇慎,很快突破喜峰口以西的长城边隘,兵临长城南面的军事重镇——遵化城下。
遵化距北京不过两三百里,后金铁骑不日即可冲进北京。
这是崇祯二年的十一月初一,鉴于形势严峻,崇祯紧急宣布京师戒严。
袁崇焕惊出一身冷汗。
他知道皇太极会避实就虚。
但他没想到皇太极会这么快地避实就虚。
这里头,他袁崇焕“功不可没”啊。
他几乎可以想见崇祯会将怎样复杂的眼神投向他。
不管那么多了,先保遵化要紧。
保住了遵化也就保住了北京。如果遵化失守,北京也就岌岌可危了。袁崇焕命令总兵赵率教火速率部前往救援。十一月初四,消息传来,赵率教全军覆没,自己也以身殉国。十一月初五,皇太极的部队火烧遵化,大明守军崩溃,巡抚王元雅自杀,遵化陷落。
几乎就在同一天,袁崇焕明白:他不可能在宁远再呆下去了,必须率部退守北京。
这是一次悲凉的退守。袁崇焕此去昏招迭出,在各种机缘巧合的诡异安排下,命运之神拖着他在黄泉路上一路狂奔,而他只能是气喘吁吁地见招拆招,且守且退,直至一脚踏空,坠入万劫不复的境地——无处说凄凉。
在北京周边地区,袁崇焕排兵布阵了。
蓟州、顺义、三河、昌平、通州,五路防守。
看上去很面面倶到,看上去很美。
崇祯很满意,觉得这一次袁崇焕是做对了。
但是有一个人不满意,他就是新任兵部尚书兼中极殿大学士孙承宗。他奉旨要去驻守通州。
孙承宗是个资深的军事理论家、实干家,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大明朝捍卫者。
他看出袁崇焕的排兵部阵貌似保守,实际上是剑走偏锋。
在京师外围,袁崇焕防线过于收缩了。防守蓟州、顺义、三河尚还说得过去,退守昌平、通州那是开玩笑。
昌平、通州是什么地方,基本上就是皇城根下。
仗如果打到这两个地方,明军一旦失守那就退无可退了。
现在遵化刚刚陷落,形势还完全没有危急到那个程度,袁崇焕为什么要做此打算呢?
是艺高人胆大?还是给崇祯看上去很美的安慰剂?
孙承宗想不明白。
但是作为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大明朝捍卫者,孙承宗觉得有必要指出袁崇焕防线的漏洞所在。
真的,现在应该集中优势兵力力守三河。因为三河位于蓟州和通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