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二章 天下健者,岂唯董公
有人怀疑这一段董、袁较量,拷问袁绍怎么能、怎么敢当面抗争。他们不太了解,从袁绍方面看,至少三个因素使他能为敢为。其一,袁家一门四世三公,势倾天下。袁绍的高祖袁安、曾祖袁敞、祖父袁汤、叔父袁逢都官至司徒、司空,叔父袁隗更两任司徒,光熹元年(189)正以太傅之尊,与大将军何进参录尚书事,为董卓所面对的东汉中央最高官员。袁绍如此之树大根深,根红苗壮,决然非鲍信、丁原所可比拟。其二,袁绍任中军校尉之前,官至虎贲中郎将,两个职位都是“比二千石”武官,相当于现今“正军职”将领。按汉代官仪,将军不常置,“皆主征伐,事讫皆罢”。通常位比“三公”的将军,第一是大将军(有的位在“三公”之上),其次骠骑将军,其次车骑将军,其次卫将军;位比“九卿”的将军,为前、后、左、右将军。中郎将和校尉冠名不一,却是常置,担当京师内外典卫的重任。在蹇硕死后,“西园八校尉”尚存七校尉,袁绍由位居第二升至位居第一,实际上是禁军总指挥,确有实力背后支撑,所以他有恃无恐。其三,袁绍其人姿貌壮健,性好游侠,重名声,爱死士,决不肯轻易人前充软蛋。对于行武出身的边将董卓,他保持着心理优越感,心想要是当初没有我向何进进言,你这个武夫只配在边塞嚼羊肉泡馍,哪能出人头地,跻身中央?我老袁也是“健者”,你老董岂能独专?所以他能,他敢。而从董卓方面看,立足刚稳而羽翼未丰,对于袁绍还有兵权,袁隗还在位上,袁氏门生、故吏满天下,暂时还不能不有所忌惮。假若袁绍这一横揖而去之后,选择的是立即引禁军决一死战,很难料双方鹿死谁手。只不过历史从来不会附庸假若,袁绍选择的是赶紧逃往关东,这就给董卓独揽朝纲、祸乱西京扫除了障碍,提供了方便。

    董卓随之采取了一系列雷霆手段,演出了一系列自西汉开国400年来,地方军阀入主中央,挟天子以令天下的暴虐活剧。第一手,于当年九月会集百僚,径直宣布要废少帝刘辩,立陈留王刘协,“敢沮大议”者“以军法从事”。公卿以下莫不被他震懵了,是也不敢说,不是也不敢说。尚书卢植凭着老资格,勉强说了几句不当废立的话,就差点被杀,结果免官归隐上谷。位极人臣的太傅袁隗不但“如议”,而且不耻扮演帮凶的角色,在崇德殿上解除刘辩的玺绶奉给刘协,并扶刘辩下殿北向称臣。九岁的刘协上台,是为献帝,改元为永汉。这个事实上的“儿皇帝”先受制于董卓,后受制于曹操,一直当到曹魏代汉,其在位充当任人玩弄的傀儡之日,刘姓汉室的“苍天”实际上已经“死”硬了。第二手,鸩杀何太后,清除何氏家族势力。这就拔掉了东汉末年官僚士大夫以及“清流”名士们所依附的政治旗帜。加上先前二袁已诛除宦官,至此,贯穿东汉一百多年历史的外戚、宦官两大势力交替专权的局面宣告土崩瓦解,而代之以军阀专权,割据纷争。第三手,把朝政大权高度集中到自己一人手里。改元之始,董卓就自封太尉,晋爵郿侯,握住了军权。随即又作相国,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三公”均在其下,形同摆设。从他被何进征召,到成为事实上的最高大权在握者,只用了93天。就其大刀阔斧,雷厉风行,专擅自恣,从心所欲而言,后之曹操实为“小巫”。第四手,外示宽柔“以从人望”,进一步平反“党锢”冤狱,起用了一批“党人”名士如蔡邕、荀爽、陈纪、韩融担任朝官(如果不应召就以“我能族人”相威胁),外放了一批朝官重臣如韩馥、刘岱、孔伷、张咨改任牧守,妄图让内外官僚莫不仰其鼻息,认同为董氏之官,而非汉室之官。甚至对袁氏兄弟和曹操也不计前嫌,拜袁绍为勃海太守,袁术为后将军,曹操为骁骑校尉,颇有点“海纳百川”之概。第五手,巩固关中作根本。董卓不仅招抚了西凉豪强韩遂、马腾,而且收服了关中地区潜在的政敌左将军皇甫嵩和东兆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三国十八扯简介 >三国十八扯目录 > 第二章 天下健者,岂唯董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