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14 成长的营养:好听的好看的
炎热的南方,或许会迷茫于香港与自己的未来;而我,二十一岁,在中国的最北方,同样听着达明一派,却是一样地迷茫。

    二十年后,北京,我们谈笑风生。

    然而有些事,永远无法忘记。

    平克·弗洛伊德《迷墙》

    说到国外流行音乐界,除去迈克尔·杰克逊是一个我注定无法绕开的名字之外,对我影响和震动最大的,当属迷幻摇滚乐队“平克·弗洛伊德”。别的不说,他们七十年代的一张专辑《月缺》,在排行榜上连续待了741周,跨度达到惊人的十六年。而二十多年后,在北京,我用几乎一个月的工资——205块,买了原装进口的《月缺》专辑,震撼与感触长久持续。

    与平克·弗洛伊德“热恋”中的出格事并非仅此一件。1995年,第一次去美国,用极其有限的美元买回他们伦敦现场演出的录像带,让同行者大为不解。而回到北京之后,为与同道者分享绝对“大片”,自己借到两台录像机,

    开始为友人复制。那一个晚上,边录边看边佩服,我与同好之人估计很难忘却那个发烧之夜。

    当然,这注定是一个过渡的夜晚,录像带的光辉岁月并没有持续太久,这之后,VCD、DVD、DVD9,估计还有接下来的蓝光或其他什么,平克·弗洛伊德的收藏将持续下去,虽然在今天,我几乎已很少再听再看,但其中的一切,早已融入血液之中。

    平克·费洛依德的音乐电影《迷墙》是摇滚音乐史上一部开历史先河的伟大制作,甚至拉开了之后MV的大幕。除去音乐本身带来的震动,还包括思考,对现实的批判以及画面、构思的集大成。《迷墙》始于他们《月缺》之后的专辑,用电影化的方式来表达一张专辑,在当时,石破天惊。这其中,充满对战争对大人对教育对人性的反思,过程充满鬼斧神工的创意,丰富了人们的思考,并几乎为未来的相关创作,搭起了一道无形却无法超越的“迷墙”。

    1990年,柏林墙倒塌,平克·弗洛伊德的主创在柏林墙的废墟上,上演了现场版的,如先知一般,将他们的传奇推到极致。

    迷他们的时候,正处于刚刚转行到电视的阶段,愤怒与理想时常陷入无从表达的沮丧,于是,被平克·弗洛伊德上了一堂又一堂印象深刻的课。它们,也就成了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种生长激素。文字到此,我仿佛依然听到《月缺》刚开始时,那充满诱惑的心跳声。

    于是,后来,我成了他们的推销员和宣传员,只要看到刚刚走进电视圈的年轻人,我几乎都会对他们说上一句:“一定要看《迷墙》,看了,就知道电视应当怎么干,就知道,一个人的想象力可以行走多远。”

    然后偷偷地猜,或许,看过《迷墙》之后,他们也会走入平克·弗洛伊德的音乐世界。

    不过,不是看了《迷墙》的人都会做电视做好电视。要不,中国电视应当好看得多。

    《永远的未央歌》

    这是一张2005年,台湾音乐人为纪念民歌三十年而举行的大型演唱会的DVD,在台北诚品书店的一个角落里,我找到了传说中的它,然后,心跳加速,并见证了之后它在大陆的充满泪水与激情的观看之旅。

    时间太匆忙,一转眼,台湾校园民谣已经走过三十多年的时光,由于两岸特殊情况造成的延后效应,台湾的校园民谣至少在大陆又多影响了一两代人,成为海峡两岸不同年龄段人们共同的青春记忆。

    这场纪念演唱会,汇集了从杨弦到侯德健、从蔡琴到潘越云以及胡德夫、马兆骏、李建复等诸多歌者,时隔三十年后,他们又各自唱起《乡间小路》《美丽岛》《龙的传人》《如果》《梦田》《忘了我是谁》《橄榄树》等成名作,大多原人原唱,却比过去有更大的感动。因为歌者和我们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幸福了吗?简介 >幸福了吗?目录 > 14 成长的营养:好听的好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