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身在名利场
们领这个奖。时任国家副主席的胡锦涛在接见我们时对我说了一句话:“每个行业都需要品牌,你们这个行业也要打造品牌。”我想,这可不是要打造一个让自己获益的品牌,而是因品牌,让新闻更有公信力和影响力。
这一次,他走了,开始深深地触动了我们。一群或主动或被动已经开始有些麻木的人们。
我当初的制片人、陈虻当初的战友,时间,几乎是在悲伤中跌跌撞撞地冲进了陈虻的灵堂,然后留下这样几句话:
虻虻,我从未有过的孤独,你曾是我最好的朋友!战友没了,战壕没了,冲锋也没了……只有怀念,只剩下过去的日子……
经历过旧日子的人们,看到这段话,都百感交集,不仅感慨时代的无情,也会反思自己的减速。
那一段送别陈虻的日子,集体悲凉,不仅是因为一个人走了,还有清醒地看到,或被动或主动地,理想也似乎走了很多。
在纪念陈虻的文章里,我最后写下这样的几句话。
“如果理想,只是一瞬的绽放,之后,只在凭吊中使用,那么,理想有什么意义?
“如果激情,只是青春时的一种荷尔蒙,只在多年后痛哭时才知自己有过,那么,激情又有什么意义?
“如果哀痛中,我们不再出发,陈虻的离去,又有什么意义?”
或许所有的既得利益者,都该再次重复陈虻曾经说过的这句话:“走得太远,别忘了当初我们为什么出发!”
只要继续走,就有可能!我依然愿意乐观地看着前路。
权、钱、名,我们喜欢什么?
十五年前,上海,我采访中国银行上海分行行长刘金宝。
当时,正是他意气风发的时刻,每到一年中的最后一天——12月31日,他总会在午夜时分,驱车穿越灯火辉煌的上海,感受着自己的人生与这个璀璨都市的关联。
他拥有权力,这位少壮派金融家已经上演了很多为业界惊叹的带点儿传奇色彩的故事,诸如“十大杰出青年”这样的头衔早已不在话下。
于是,在采访中,我问了他这样一个问题:“对于一个男人来说,权、钱、名、宗教都是有力量的东西,你更喜欢哪一个?”
刘金宝几乎没有思考,爽快地回答:“我喜欢权力。权、钱、名,这些东西都是中性的,不好也不坏,看在谁手里。你不觉得,让它在有理想的人手里更好吗?”
这是那一天采访中,我记住的最有价值的回答,并给了我巨大的启示。
最后一次见到他,是在2002年开“十六大”时的住地,他略有些骄傲地对我说:“作为中国银行香港分行的行长,我的名字印在了港币上,这可不容易……”
之后没多久,他东窗事发,一夜之间,权力财富都瞬间消失,名声还在,方向已是不同。最后,他被判无期徒刑。
审判是法律的事情,说到刘金宝,留给我的,还是那个午夜时分驱车前行的理想主义者印象,以及他对权力和名声的看法。
他的回答没有错,只不过,他用自己的人生,告诉了我们:对一个巨大的挑战性问题,回答正确与行动正确并不是一回事。
名声、权力、财富,它们究竟意味着什么?该掌握在谁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