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半生情缘
    我们再也回不去了,回不去了。也许爱不是热情,也不是怀念,不过是岁月,年深月久成了生活的一部分。

    人说那些民国女子,她们的一生都不如意。命运悲苦的萧红,凄凉遗世的陆小曼,昙花一现的石评梅,黯然收场的苏青。还有许多我们知晓的以及不知晓的名字,她们似乎都不快乐,把花样年华清苦蹉跎。连同张爱玲,亦是如此。如果说芳华是一场赌注,那么她们都是愿赌服输的女子,在璀璨的花事里寂寥而终,不问因果。

    有人说过,张爱玲是那种走在人群中,一眼就能辨认的女子。瘦高的身材,被旗袍裹紧的心事,有些孤傲,有些冷落,有些张扬,有些清凉。失去胡兰成,禁受时代的变迁、民众的责备,以及错过桑弧这段若有若无的感情。张爱玲只觉人生更加地萧索了,红尘于她,无有太多滋味。

    每一个夜晚,在寂寥孤灯下,陪伴她的,还是文字。而她信仰的,终究也只是文字。只有和文字在一起时,才可以安之若素。这些日子,张爱玲依旧和姑姑相守在一起,她们搬离了爱丁顿公寓,住到重华新村二楼十一号两室一厅的房子。这期间,母亲黄逸梵又从国外回来一次。这个曾经风华正茂的女子,经历几度沧桑,亦抵不过岁月的相摧。

    父亲张廷重的生活也今非昔比。他和孙用蕃两个人照样离不了阿芙蓉,靠着变卖房产,典当东西维持那份巨大的开销。房子越住越小,最后落到在几十平米的小屋里栖身。当年那座豪宅,被天翻地覆的历史湮没,只留下一堆尘土,供他们怀想了。

    母亲此次归来,和张爱玲还有姑姑住在一起,三个苍凉女子,偎依取暖。只是黄逸梵在上海仅留了两年,又出国了。她早已不习惯上海这个纷乱的环境,她的灵魂在国外找到了清净的归宿,这次离开便再也没有回来。临走前,黄逸梵跟张爱玲有过一番长谈,她建议张爱玲离开上海,去香港。她认为上海的繁芜,不适合张爱玲写作。

    母亲走了,万水千山,从此天涯各自安好。张子静在回忆录里写道:“一九三八年,我姊姊逃出了我父亲的家。一九四八年,我母亲离开了中国。她们都没有再回头。”是命运不让她们回头,是时代不让她们回头。她们只能在新的坏境下,重新开始新的生活,演绎新的故事。无论是否情愿,是否幸福。

    历史翻过那沉重的一页,一切都是新的。百废待兴的上海,涌动了许多热情的人物。夏衍,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之一,著名文学、电影、戏剧作家。他当时很关注上海文艺界的现状,柯灵就在此时跟他推荐了张爱玲的小说,夏衍很是欣赏。后来他找来了唐纪常与龚之方,让他们合作办一个格调健康的小报。

    唐纪常与龚之方得到夏衍的支持,办了一份《亦报》。他们向张爱玲约稿,得到张爱玲的允许,但是张爱玲有一个要求,就是用笔名发表文章。想来过尽千帆的张爱玲不想再惹是非,胡兰成的事对她造成了太大的伤害,她需要过安稳的日子。笔名是用来抵挡红尘的风雨,一种自我的保护。

    张爱玲的笔名叫梁京。她学起章回小说家张恨水的形式,边写边刊登。而她这次写的小说是她沉寂以后,一部最受读者喜爱的作品。至今在张爱玲的读者里,许多人独爱。讲述的是一个上海故事,和张爱玲所处的时代同步。十八春,即故事是从一九四九年倒溯十八年开始写起的。

    仅这部小说的名字,就引起读者的好奇。连载几天,就已经开始有读者热情关注了。龚之方很是看好这部,几天后就登出预告,道明是名家之作。或许有些深谙张爱玲的读者,已经猜测出梁京就是她。但这些似乎不重要,他们只沉迷在小说的故事情节里,翻读报纸已经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期待。

    讲述的,是平民之女顾曼桢与世家子弟沈世钧的刻骨之恋,原本郎才女貌,一对玉人。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因为懂得 所以慈悲·张爱玲的倾城往事简介 >因为懂得 所以慈悲·张爱玲的倾城往事目录 > 半生情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