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73篇 《水经注》,一部举世无双的地理巨著
据《通鉴》卷119,营阳王景平元年所记:“魏人作地道以泄虎牢城中井。”说明北魏利用地形,在这深达四十丈的井的底部挖一地道,使井水泄干,以断城内唯一水源。毛祖德坚守虎牢城达二百日,最后却因全城所赖的唯一深井被北魏所泄,终致城破兵溃。《宋书·索虏传》还记载了井水泄干后,守城官兵的渴乏之状:二十一日,虏作地道偷城内井,井深四十丈,山势峻峭,不可得防,至期二十三日,人马渴乏饥疫,体皆干燥,被创者不复出血,虏因急攻,遂克虎牢。虎牢城之战发生于北魏泰常八年【公元423年】,距郦道元之时不及百年,郦氏借公事之便,亲自去看了北魏当年所掘的地道,“穴处犹存”。井水在战争中具有生死攸关的意义,郦道元对此当然是铭记在心的。对于这些缺乏地表水的地区,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还特别对地下水作了详细的介绍【全书记载的泉水包括温泉达240处左右】,尤其是对井水的介绍,往往注意到井的深度,如卷十九《渭水》经“又东过华阴县北”注中记载的长城以北平原上的井:“长城北有平原,广数百里,民井汲巢居,井深五十尺。”又如卷二十五《泗水》经“西南过鲁县北”注中记载的曲阜武子台附近的大井:“台西百步有大井,广三丈,深十余丈。”像这类井所在的地区,都是地下水位很低的地区。郦道元十分清楚,在人与水的关系中,井水在某种情况下可能是生死攸关的。

    关于水灾的记载,在《水经注》中还有不少,如,对中国最早的一次洪水记载就是在《水经注》中,其卷十五“洛水”篇载:“昔黄帝之时,天大雾三日,帝游洛水之上,见大鱼,杀五牲以醮之,天乃甚雨,七日七夜,鱼流始得图书,今《河图·视萌篇》是也。”这就是传说的中国最早的一次暴雨洪水记载。再如,黄泛区内的一些湖沼,像已见于先秦记载的柯泽、雷泽、菏泽、巨野泽、孟诸泽等,均见存于《水经注》中,这些湖泽的形成,大概是因为战国西汉时黄河下游堤距很宽,两岸相距五十里,大量泥沙随流落淤,决出堤外的泥沙相对减少,故而那些虽经受黄河洪水漫淤的湖沼,尚未遭完全淤平的厄运。像巨野泽在南北朝时湖区辽阔,“南近洙泗,北连清济”,巨野县为湖水所围。这恐怕是汉武帝时河水决入巨野泽后,湖底抬高,湖面扩大后因来水不断而长期未消的结果。对这些湖泽,《水经注》既有记载,更有对其洪涝情况的分析。总而言之,《水经注》关于水灾的记载,无论是天灾,还是人祸,从这些记载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郦道元对于人与水的关系是十分关注的。而在这些关注中,我们还可以探寻到他那独特的治水认识和治水思想。

    水德含和,变通在我

    郦道元在《水经注》卷十二中,对巨马水介绍时,有这样一段记述:

    其水又西南转历大利亭,南入巨马水,又东径容城县故城北;又东督亢沟水注之,水上承涞水于涞谷,引之则长津委注,遏之则微川辍流。水德含和,变通在我。

    “水德含和,变通在我。”这是郦道元关于水的重要观念或思想,它反映了郦氏对人与水的关系的认识。正是在这种认识的指导下,《水经注》中关于人与水的关系的记录为数不少。如,在《水经注》中,郦道元十分重视河渠水利工程的记录,因为这类工程最能体现人与水的关系。在该书的卷十四“鲍丘水”中,郦道元重点介绍了魏刘靖在嘉平二年【公元250年】修建的车箱渠,他在“又东过潞县西”注中记述:“高粱河水者,出自并州,潞河之别源也。长岸峻固,直截中流,积石笼以为主遏,高一丈,东西长三十丈,南北广七十余步,依北岸立水门,门广四丈,立水十丈。山水暴发,则乘遏东下;平流守常,则自门北入,灌田岁二千顷。”12年之后,魏人又对这个工程进行了扩展,景元三年【公元262年】,樊晨对车箱渠做了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中国治水史诗简介 >中国治水史诗目录 > 第73篇 《水经注》,一部举世无双的地理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