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08篇 “施术护肾”救治“黄金水道”
勤劳的工作,终于完成了工程的先期测量工作,并将导线桩和外围红线全部引放并校核完毕,水准点引至工程沿线。通过8台大型排水泵10余天昼夜不停的翻水后,两省水利局工程技术人员共同研究商定,在这次南四湖湖西大堤的加固工程中,首次设计采用水泥土薄墙截渗技术进行加固。此项技术是近年来水利工作者在深层搅拌桩原理基础上发展形成的一种新技术,由于此技术具有工程造价低、适应范围广、施工操作方便、工作效率高、工程效果良好等优点,目前已在长江、准河、松花江等流域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在原来堤顶高程40.30米,上级湖设计防洪水位37.5米,且堤身土质疏松、质量极度不均的基础上,采用薄墙截渗技术,墙厚220~285毫米,截渗墙进入不透水层1.0米,水泥掺入比为12%,经现场注水、室内渗透等反复试验论证,墙体渗透系数达到2×10-7~1.6×10-6厘米/秒,破坏比降大于300,满足设计要求,后经开挖验证,发现墙体完整、搅拌均匀,湖西大堤加固工程效果良好。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了彻底解决沿湖两岸人民群众的纷争与恶斗,消灭诸多历史遗留问题,变水害为水利,为子孙后代的和平相处创造良好条件。山东济宁、江苏徐州两市党政主要领导以这次湖西大堤加固为契机,共谋和谐发展大计。为了发展经济,化解两岸恩怨,维护苏鲁人民的安定团结,他们积极鼓励、引导沿湖人民摆脱对湖田、湖产的过度依赖,拓宽新视野、开辟新途径,走发家致富之路,从而把大部分精力投放到发展双方经济上来。

    如今,微山湖西大堤的成功修筑,使沿湖两岸群众携手共进,共同谱写了苏鲁两省团结治水的新篇章。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全面启动,在苏鲁两岸人民之间架起了“友谊之桥”,两省之间微山湖地区纠纷的平息,也成为了全国解决边界纠纷的成功典范。

    在黄河之水天上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洪流里,我们不得不清醒地面对我国严峻的水问题。中国地大物博,气候、水文、地理等条件复杂多变,造成降水量分布北少南多,直接导致水资源北歉南丰的局面,造成了水资源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布不均,也决定了水利工程在不同地域的多样性,使得防洪工程越做规模越大、越多,维护管理要求也越来越高,再加上我国的江河流向多为从西向东,同向的分水岭在中间形成,而南北方向却缺少沟通,这不仅对农业灌溉等水资源的利用造成不便,也对曾以水路为要道的古代交通带来极大困难。因此就有了历朝历代开凿连通流域的壮举,而纵贯微山湖全湖南北的京杭运河就是这类古代重点水利工程之一。

    据2008年统计的数据显示,我国年缺水总量为300亿~400亿立方米,在全国669个城市中,就有400个供水不足,110个严重缺水,年缺水量为60亿立方米。至今还有约3亿农村人口未能使用清洁饮用水。虽然中国河流众多,但水资源总量并不丰富,全国水资源总量仅为2.8万亿立方米,人均占有量更低,加上地区分布不均、水土资源不相匹配等先天不足的自然条件,有专家预计到2030年中国的人口达到高峰时,人均水资源量会缩小到仅有1750立方米,水资源紧缺形势将更为严峻。但,幸运的是,随着我们综合国力的日益增强,水利技术的不断提高,昔日的“大江东去不复回”,在今天却可以人为地让水掉转头来,任意流向人们需要的地方。

    中华儿女多奇志。敢想敢做,勇于担当,是中华儿女的优秀品格。有着“万水千山只等闲”之气魄的毛泽东主席,在1952年10月第一次视察黄河时,久久凝望着滔滔黄河水,深深感动着黄河的气势磅礴,同时也担忧着黄河的桀骜不驯,继而眼角湿润。留下了一段耐人寻味的话:“你们可以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中国治水史诗简介 >中国治水史诗目录 > 第08篇 “施术护肾”救治“黄金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