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十四章 马耳他——地中海怦怦跳动的“心脏”
    其实它仅仅是一个岛屿,但它又是一个国家。如果在世界地图上找,你找不到它;如果在欧洲地图上找,你也仅仅能找到它特意标出的国名而依然找不见它国土的模样。316平方公里,42万人口……即使只看地中海,它也属于很小的一块地方,顶在它上面的意大利西西里岛显然比它大出上百倍,就连左下方的突尼斯杰尔巴岛也可以跟它比胳膊。

    马耳他就是这样一个国家,它在强大的欧洲与广袤的非洲之间能够存在的事实本身就非常了不起,更何况它还有一个“地中海心脏”的别名。这颗“心脏”在此次中国利比亚大撤离中,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了其非凡的魅力,它的每一次激情跳动都令13亿中国人感动。

    “作为总理,我唯一不能做主的就是天气,其余的我们将全力以赴。”当中国政府有求于这个国家时,他们的总理如此真诚和倾情地说了这样的话。这是真正的朋友的话,体现了一颗对中国人民充满感情的心,也是中马友谊的见证……

    “我想说的是,此次撤侨中,我驻马耳他使馆可以说是做了一件‘小牛拉大犁’的伟业。如果说,马耳他是个微型小国,我们驻马耳他使馆则是微型使馆。在我们最忙、最紧张的时候想找人帮忙很困难,找不到合适的人,因为在马耳他的华人少,中资公司仅有一家,也就一二十人。我们共接待了三艘邮轮上的五六千同胞。当时碰到两大困难:一是马耳他是旅游胜地,常年都有游客,我们找不到一整家酒店安排我们的同胞住宿,都是零散安排在各个酒店,这样工作量就增加了数倍;二是有两艘船上的人不能上岸,他们只能留在船上等待直接上飞机。”张克远大使介绍说。

    “但是我们一点没有感觉在马耳他的日子枯燥乏味,相反我们天天享受着海上豪华旅店的待遇,有热水澡洗,有可口的中式饭菜吃,还能打麻将扑克……”中建公司的一位工人至今仍保留着使馆给他们的一副麻将牌。

    写到此处,我正好上网想查个数据,却无意间看到新华社记者2011年2月28日写的一篇题为《大恩不言谢,转身做贡献》的短文。文章说:

    记者27日在马耳他码头上采访,见到撤侨船上一位待命志愿者——中建八局第七项目部员工袁琢成。问他为什么当志愿者时,小伙子说:“使馆同志是我的救命恩人,所以愿意帮他们做点事。”

    袁琢成向记者说起他“这辈子无法忘记”的一天。2月24日,当天也是这艘邮轮参与撤侨,在利比亚班加西港撤侨时,邮轮已经满载,船下还有一百多名中国人没登船。由于船上缺乏足够的救生设施,根据海事法规定,船长不同意继续上人,而袁琢成就是这一百多人中的一员。“当时我已经踏上吊桥的台阶,准备上船了。外籍海员突然对我们喊道:‘Stop!Stop!’当时我傻了,彻底傻了!”袁琢成回忆道。

    过了一会儿,他才继续说起当天的登船经历:“当日早上9点钟我们赶到中建八局的集合点,然后撤到海滩,走到船位,开始排队……到登船时已经是晚上6点半了,没想到遇到一个‘Stop’!当时心情已经不能用‘凉了’或者‘崩溃’来形容,我至今找不出合适的词语来描述当时的心情。那时一会儿下雨,一会儿刮风,一会儿太阳出来,衣服干干湿湿不知多少回,但这都无所谓,脚站得发疼发麻也无所谓,我们只想登船回家,就这个心愿!后来我们见年轻的李昊外交官挡住舱门,死死不让外籍海员关门,另一边一位老外交官刘美参赞在拼命打电话协调,最后在他们的努力下我们总算得以上船。”

    “折腾两个多小时,你不知道我们后来多么感激李昊和刘参赞他们!没有他们,我们或许就死在班加西了。”袁琢成说到此处已经有些哽咽,“那两个多小时里,我们一次次听着刘美和李昊站在雨中,用沙哑的嗓子,声嘶力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国家:2011·中国外交空前行动简介 >国家:2011·中国外交空前行动目录 > 第十四章 马耳他——地中海怦怦跳动的“心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