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五章
    1949年10月10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历经长期的斗争,终于摆脱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与剥削,获得了自由解放,并诞生了新中国。然而自鸦片战争以来的一百年间,中国这位东方帝国的臣人到此时已变得一穷二白。毛泽东与中国共产党在收拾这个烂摊子后,最紧迫与最难的问题是如何使国家从贫穷中走出来,工业革命无疑是惟一的根本出路,而石油工业则是整个工业革命的重中之重。

    作为精通战略的毛泽东对这一问题极为看重。在他刚刚宣布成立人民共和国后的第十八天,便以中央人民政府主席的名义,签发了成立燃料工业部的命令,并亲自提名资深工业革命家陈郁为部长。新成立的燃料工业部在第二年就设立石油管理局的专门机构。著名地质学家、我国第一个石油工业基地玉门油田的开拓者与发现者孙健初先生被聘为石油管理局勘探处处长。当时的中国石油工业处于茫茫大地,何处找油的状况,其战略方向十分模糊,惟一可依靠的是孙健初在四十年代初发现的一个玉门油田和日本人侵略东北时留下的几个人造石油厂。中央据此确定了加强西北石油勘探工作和发动力量恢复东北人造石油的两大目标。西北石油勘探工作的重担交给了孙健初,并于1950年8月6日,成立了西北石油管理局和玉门矿务局。一代石油先驱孙健初在得到中国共产党如此厚爱下,奋然全身心投入工作,可是就在他欲为新中国石油工业作出贡献的时刻,1952年11月10日深夜,他不幸煤气中毒,与世长辞,终年56岁。孙健初的猝然长逝,使中国石油勘探业曾一度陷入空白。最高决策层把眼睛不得不放在了成本极高,产出极低的东北人造石油上,并在短时间内恢复了抚顺东制油厂后为石油二厂、锦西石油五厂、抚顺西制油厂后为石油一厂、桦甸页岩油厂后为石油九厂和锦州煤气合成厂后为石油六厂等几个人造石油厂的生产。所谓的人造石油,是以一种叫页岩的岩石,通过大量复杂的干馏等工序,从中提炼出与天然石油成分相近的人造石油来,其成本为天然石油的十几倍。无奈,许多工业建设需要石油,不这样做就会使得诸多产业无法进行。毛泽东等决策者是咬着牙关,勒紧裤腰带从石头中挤这生命油的。到1952年人造石油产量达24万吨,占当时全国原油总产置的55%,中国人就是靠了这么一点点人造石油在支撑着新中国建设,特别是朝鲜战场上的大部分急用之油。

    太可怜了,又显然不是长久之计,毛泽东为此忧心忡忡。一个庞大的国家,而且还处在一边建设一边需要满足战争的供给,仅靠四十来万吨石油,简直是杯水车薪。而严重的是中国石油资源尚处在被国际科学权威们判定为贫油国的无期徒刑状态。

    找,得把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地底下摸个清楚。1952年8月,毛泽东又宣布成立中央人民政府地质部。这块牌子刚挂起来,毛泽东就把派去当部党组书记兼副部长的何长工叫到身边。

    “长工啊,你在地质部听技术人员说了没有,中国到底有没有石油啊?”毛泽东开门见山的第一句话就这么问道。

    这……何长工急得后背一身冷汗,他瞅瞅一旁坐着的彭真,不知如何回答越来越令他胆怯的老毛。要说有吧,这牛皮吹出来可就不得了啦!要说没有吧,老毛肯定不爱听。

    何长工支吾了半天没说出几个字。

    “唉!油啊油,真是油忧人啊!”毛泽东懊丧地朝何长工、彭真挥挥手,示意他们走吧,他需要独自对此想一想。两人走后不多日,毛泽东通知秘书:让地质部部长李四光来一下,还有总理。

    老人家愁的还是石油。

    毛泽东与一位民主人士见面,可比召见老部下何长工要客气得多。

    “李四光同志今年多大年纪?”毛泽东满脸微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秘密档案简介 >秘密档案目录 > 第五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