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二章 好汉浪里滚
    唐山人可能自己没有意识到,在他们有历史记载的漫长岁月里,也许更多地把目光依恋在唐山的“山”上。唐山的“山”皆是宝,山确实让唐山人在世人面前自豪和风光。然而唐山的区域里也有宽阔无边的水,这水连着五湖四海。又是孙中山先生将这水拨亮了唐山人放眼世界的目光……

    相信到港口之后,刘卫民才真正领悟到水的涵义。

    这之前,祖籍河北唐山乐亭的刘卫民,与其他唐山人一样,说起家乡的骄傲时,不是钢铁,就是“开滦”,绝对没有把“水”引以为自豪的内容。1976年冬天,大地震后的唐山还处在一片废墟时,刘卫民应征入伍。因为表现突出,第二年他就被推荐进入军事院校学习。后来由于刻苦用功,功课优异,毕业时刘卫民留校当了教官,并且一干就是10年。1989年,刘卫民转业回到家乡。本可以进党政机关工作的他,一听说自己的家乡要建“北方大港”时,热血沸腾地报名上了当时极其荒凉的王滩盐碱地的港口建设工地……

    “这辈子就留在这儿了!”刘卫民第一次以成人的心态,站在海边,面向一望无边的大洋时,他才真正开始认识水,认识水对自己、对家乡的未来是那么的重要和关联。他因此暗暗下定了这个决心。

    “上善若水,利民者兴。”刘卫民是在建设港口的无数个日日夜夜里渐渐感悟出这水的精奇。

    建港初始,他当装卸队长,之后到港务局商务部从事业务工作。“京唐港?在哪儿?怎么没听说过?”一次上交通部联系业务,一位工作人员的一句反问,深深地扎痛了刘卫民的心。从那一天起,他知道:不把港口做大,不“港”就等于像缺了水的巷,越走越窄,无人问津。而要把“巷”变成“港”,必须依靠磅礴的“水”,大海的水。京唐港地处渤海湾,连着黄海,连着太平洋……近百年前,孙中山先生就预言,此港是“可与纽约等大”的中国“北方大港”。

    “生而不为,为而不恃。”刘卫民对家乡土地上建设“北方大港”的认识和信仰,是先从认识“水”开始的,而他的性格里其实也融入了水的许多美德与质地——貌似文质柔弱,实能摧岸破石;平日涓涓细流,不惜百折千回,转眼江涛汹涌,浩渺不竭。聚时,可容百川之怀;行时,一泻千里不回头……“目标认准后,即使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而工作中,要过细求实,这是我的作风。”刘卫民这样评价自己。

    英雄显本色的时候到了。

    1998年5月,已经当了3年多京唐港港务局副局长的刘卫民,在北京办事期间碰到了时任唐山市市长的张和和分管组织工作的市委副书记陈满。当年带领建设大军在盐碱地浴血奋战的张和,如今是唐山一市之长,那天他把爱将刘卫民叫到一边,语气肯定而干脆地说:“卫民同志,告诉你一件事。组织上决定了,让你主持港务局全面工作。你有发表意见的权力,想好了,晚上8点钟给我回话。”

    刘卫民一下子愣住了。

    “说句实在话,当时我真的没有思想准备。”采访时,刘卫民同志说,“自己虽当了几年副手,可副职相对轻松。万一出了问题,前头还有一把手顶着。一把手如果干不好,就会成为众矢之的。一把手没有退路。关键是,当时京唐港已步入困境。大规模的拨款时期已经过去,工程建设还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这笔钱从哪里来?1996年港口的吞吐量已达450万吨,1997年却只有435万吨。当时全国港口的吞吐量每年都在以20%以上的速度递增,京唐港却在下滑,这种局面怎么打破?由于生产经营效益不好,干部、工人的工资不能按时足额发放,只能发到60—70%,拿什么稳定人心?还有更重要的是:谁都知道京唐港是省里、市里的重点工程、一号工程,连交通部、北京市都在盯着,那京唐港的名字不是白叫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你也能过好日子·中国百姓致富调查简介 >你也能过好日子·中国百姓致富调查目录 > 第二章 好汉浪里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