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灯都”如此辉煌
吸塑机。这在当时的古镇,算是少有的。同时为了接待各地的客户,我们正式在古镇街上开了一家灯饰店。这也是古镇比较像样的第一家灯饰门市。这下不要紧,我们的店一开,古镇人都知道做灯能赚大钱,后来就哗啦全上了。古镇灯饰行业就这么一下起来了,直至今天这个样……”
早听人说“华艺”是古镇灯饰业的“黄埔军校”,从区炳文嘴里我们得到了证实。“这不奇怪。当时我们办厂比较早,后来赚了钱,所以厂子里有一些头脑精明点的员工就自己另开炉灶……好事。如果没有这些人跟着我们做,古镇的灯饰市场就做不大,单靠我们华艺一家也撑不起来。”区炳文对此引以为自豪,并无任何压力。“即使到了现在,古镇灯饰产业要发展,也必须依靠你追我赶的激烈的市场竞争,才有好戏看,否则一潭死水成不了潮汐,一枝独秀成不了春色。”
“华艺”之后的战略,是向外扩张。他们以其强大的实力和品牌,在全国各地建立办事处、连锁店和专卖店,多时达1000余家。“但是我们也走过弯路。”早已稳居古镇灯饰“老大”的区炳文先生是个十分坦诚的经营家,他说古镇灯业发展到今天,走过的道路也有曲折的时候,让外人和后人知道这些情况,对古镇未来发展是有好处的。“钱赚多赚少只是个数字,但经验和教训才是经商的真金。我们华艺也有一个低潮的时候,上世纪90年代,古镇正处在大发展时,我们华艺的主场则在古镇之外。后来我们及时将战线从外面拉回古镇本土,可由于投资策略上一次重要失误,结果丧失了一次黄金发展期。好在后来我们及时纠正发展的战略方向,重新将企业发展重心回到灯饰。同时依靠相当强劲的经济实力和技术优势,把产品转向节能灯饰,又建立了自己的包装、配件和外贸体系,使得华艺能以灯饰‘航母’的阵营,乘风破浪杀回市场。特别是借助与专业配套产品企业的强强联合,以及大力开发有自己知识产权和质量保障体系的品牌产品,使华艺在很短时间内,重振雄威。”
似乎必问的一个话题:“‘华艺’的年销量现在达多少?”
区炳文笑笑,淡淡地回答:“四五个亿吧!”
我们的内心有种敬佩:实在不能小看古镇人!
“走过20多年的灯饰之路,尤其是我们古镇成为‘灯都’后,我们再不能简单地以产值和销量来衡量自我了。作为‘灯都’产业的龙头企业,我们的责任应该比别人多一份,这就是如何维护和推进这个产业的更大化、更具竞争力。文化和素质,便是今天古镇所有灯饰从业人员与企业的生命线。一种文化的产生,需要点滴积累。企业文化的形成,关键在指导思想。灯饰之都的文化形成,则需要整个产业的从业人员特别是起着领航示范作用的业主们,加强学习,不断学习。吴润富书记提出‘学习、学习再学习’的理念,非常英明。他的一句名言,值得我们所有古镇人品味:搞灯饰的人不来古镇是他自己的错,但来了古镇再不来则是古镇的错。一个‘灯都’领导有这样的意识,就是一种含义非常深刻的文化。‘华艺’能够从一个‘兄弟合股小厂’,发展到可以与国际著名灯饰企业竞争的国际化集团企业,我们遵循的正是一种始终从自身找问题和不足的文化意识。这是一种内动力。就像古镇当年力争‘灯都’冠名面临的考验一样,没有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做细致的内动力,再好的市场、再好的机遇,也只能如一阵凉风从身边吹过一样,你不能获得真正的凉意……”区炳文品着香茶,侃侃而谈,似乎根本不像在接受采访,而像古镇灯都的一位“教父”在传授着播智除愚的真谛。
我们似乎开始明白古镇为什么能够成为“灯都”了。
“华艺”现在的总部在古镇“灯饰”繁华的地段,拥有30余亩大的面积。“太小了!越发觉得束手束脚了!”区炳文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