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四章 崛起在田埂上的中国“曼哈顿”
同的一种美德:个人富了,从不忘集体和公益事业。

    大陈镇的今天已经是很规模很超前的城镇了,而政府今年的18项新投资项目,更让人心潮澎湃。看,他们又要在世纪末的今年内建起美丽如画的“江滨绿廊”、可以开四道车的大陈大道和像大都市里的那种立交桥……

    我忍不住又想起了曼哈顿。于是便对小徐书记说:“希望你们的大陈镇成为‘中国曼哈顿’的‘时代广场’!”

    “没问题。下次你来就可以看到我们的‘大陈广场’了。”我仔细再一看他手中的18个项目,可不是,里面有一项就是要在年内建设一个集各种交易和市场功能的“大陈广场”。

    好你个义乌人,似乎你们昨天已经在做了的一切,都是在为明天成为中国的“曼哈顿”写注解!

    来到大陈镇,我不能不去中国“衬衫之王”之一的“能达利”。

    这是一个哥俩办起来的厂子。目前他们厂的“能达利”产品已成系列,国家服装公司认定他们在中国衬衫行业的市场销售量和品牌优势在前五、六名。“能达利”在义乌是当然的“衬衫老大”,哥叫陈溪见,胖乎乎的,一副大老板的样子;弟陈溪东,清清秀秀,一表人材。哥俩从开始干衬衫业到现在成为全国衬衫行业的龙头企业并没有多少年头。1992年前,哥俩还是拎着皮包扛着麻袋满世界跑推销的“小货郎”。说起来陈氏哥俩的发展并不复杂,他们的父母都是地道的农民,共有兄弟姐妹4个。老大陈溪见高中毕业时极想上大学,可几次拼搏都没考上,于是只好回家当农民。这小伙是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当他在别人已经开始做起服装生意时,他心里尽管仍做着“大学梦”,但毕竟离生活的现实远了些。这时弟弟陈溪东也初中毕业,哥俩一商量,说咱们也做生意吧。那时并不像现在正儿八经地办厂,他们先买了一台缝纫机,等种地天黑回家后在小煤油灯下试着做上几件,再到街上卖卖看。如果能卖掉,就再做几件。如果卖不掉便上地里种一段田再试着来。做着做着,便有人来接货,就是把货低价卖给中间人,这些中间人负责帮你推销。一件衣服最多赚上一两块甚至几毛钱。可这也比种地好啊!在与命运苦苦挣扎中的陈氏兄弟,决定把积存起来的钱全部买缝纫机,然后又雇了二三十个小工。这样他们在乡下又干了足足两年,等到第三年时便在小镇上租房办起了一个有点像样的厂。

    “从1989年到1996年的那8年里,真的像‘八年抗战’,那段时间是我们哥俩最辛苦的年份。”在气派非凡的会客厅里,已是总经理的弟弟陈溪东颇有感慨地道:“当时我们的年产在二三十万件左右。这个规模是属于既不能形成自己的独立产品,又缺乏市场价格竞争优势的阶段,唯一能跟人家拼的就是靠销售上的灵活性。可这不是件容易的事。那时我哥俩分工,他跑西安我跑沈阳,这一西一北大半个中国,你只要能说得出的地名,没有我们哥俩没去过的。有些当地人都不是特别清楚的,我哥俩都涉足过。那几年你知道我们的生意是咋做的?嘿,现在想起来真觉得蛮有点意思。那其实不叫做生意,是认门呐!因为我们是小厂,没人认识我们,更不认我们的货,所以每次只能去认人家的门。但就是这几年,我们认门认出了门道。觉得在中国做生意太有潜力了,那就是我们广大的中西部和东北部地区。那儿的特点便是代表了中国百姓的基本水平,而生产销售适合这些地方的对路产品,也正是摸准了中国市场的门道。1996年,经过‘八年抗战’的锻炼后,我们哥俩决定像模像样的办个衬衫大企业,于是一投资便出手3000多万元。当时仅买地皮一项就花了1000多万,因此有人猜测我们是不是炒房地产,等到我们的现代化厂房拔地而起,全套从日本进口的设备开始飞转时,大陈镇的父老乡亲们惊诧不已,说这才像做大生意嘛!”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你也能过好日子·中国百姓致富调查简介 >你也能过好日子·中国百姓致富调查目录 > 第四章 崛起在田埂上的中国“曼哈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