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一台补鞋机掀起的“中国制造”巨浪……
鞋匠”到震撼中国民营经济并形成举世瞩目的“浙江精神”,温州人扮演了前台的主要角色。然而中国人至今仍然并不清楚在这影响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浙江精神”中,其实最重要的角色应该是台州人,因为在当年的众多“温州补鞋匠”中,至少有近一半人是台州人而非温州人;而更加重要的是,那台引领浙江人走遍全国并致富浙江及影响十亿中国人共同致富的补鞋机,其发明人是地地道道的台州人!制造第一台补鞋机的人叫管康仁。
我见到管康仁时,这位曾经引领浙江人走向富裕的“浙江制造”之父,现在住在他的老家台州市中心椒江区下陈镇的一个叫水仓头村的地方。椒江区原属黄岩市,这里有着传统的经商风气,民间经商之风在数百年前就很有影响,与下陈镇近在咫尺的路桥,是浙东有名的商贾重镇,历史上就很有名。
那天我去见管康仁时,对一个现象很吃惊:
在弹丸之地的下陈镇水头仓村,竟然看到中国驰名、打下世界缝纫机七分天下的“飞跃”“杰克”等几十家著名缝纫机厂!现在的管康仁管着一家很小的缝纫机企业,每年生产约2万台缝纫机。与如今年生产已达百万台、销售额超100亿元的“飞跃“等企业相比,管康仁的“求精针车有限公司”,既显得落后又显得很不起眼。但在台州、在有“世界缝纫机之王”美称的水仓头和台州下陈镇,谁也不敢轻视了管康仁。
1941年出生的管康仁,对我的来访感到有些突然,他在那间窄小脏乱的办公室外接待我时,第一句话便问:“你大作家怎么不到‘飞跃’那儿去?却来我这儿干吗?我这里没啥可采访的……”
当我告诉他“到台州,不采访你这位‘浙江制造之父’就是一种对历史不负责任”时,他老人家显得很激动,忙说:“我有啥值得你劳神的?实在没有啥说的。”
“就说说你当年怎样搞出第一台补鞋机的?”我直奔主题。
管康仁显然动心了,这可能正是他一生最得意的事之一。“这个可以讲讲。”管康仁的脸上露出了一丝微笑,看得出他对自己的现状并不满意,对自己的历史倒是另一番态度,并且一说起来便滔滔不绝:
“我高中毕业后到了浙江水泵厂工作,可是不到一年就碰上了国家精减国营和集体企业职工的政策。我父亲解放前到了台湾,又是国民党员,还当过校长和保长。所以我这样出身不好的人就成了第一批精减的对象。1965年我回到了家乡下陈水仓头村,在我们这个地方的农村。
过去就有‘扁担两头尖,出门针线鞋’的传统,就是在农闲时,许多人挑着担子外出当手工补鞋匠,赚些钱补偿生活不足。还有一种生意就是挑担卖豆腐,可卖豆腐受天气和时间等条件的影响,相比之下,补鞋生意更适合走得远些。但因为是手工补鞋,又慢又粗糙,尤其是天寒地冻季节,外出补鞋格外辛苦,钱也赚得少。我在水泵厂时就爱捣鼓,特别是对缝纫机械的修理蛮热心钻研,拆拆卸卸,掌握了一些缝纫机的构造知识和修理技术。当时还不敢说自己制造缝纫机,可看到乡里乡亲们外出手工给人补鞋很辛苦,赚钱又不多,就想能不能搞个机器,代替手工补鞋?如果成了,不可以减少乡亲们一针一线缝补的辛苦?于是我就先从路桥市场上买回些旧钢板、铁皮和螺丝什么的,开始利用劳动之余,一个人躲在家里、关上门,敲敲打打,捣鼓起来,没多长时间补鞋机就出来了。
不是我聪明,因为补鞋机的基本原理就是缝纫,靠机械操作代替人的手工缝补,所以我把自己掌握的那点缝纫机构造知识搬到了相对简单些的补鞋机上。成功后,我很惊喜,先是把自己家的一双双破旧的鞋子拿来缝补,后来又试着把邻居的鞋也补了,而且针脚比手工缝补的要好,快更不用说了。机器补鞋至少比手工缝补快几倍,用这样的补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