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正文 第八十七章 公公请自重
    公公住的这间院子原先是泗塘镇一个致仕官员的宅子,公公大笔一提画了圈圈特请上命成立海事特区后,泗塘镇方圆数十里地连同百姓便都转籍成了特区之民,总人口并不多,只有四千余人。

    除了这些在海事衙门正式造有黄册的原当地居民外,特区内还有原吴淞水营官兵家眷及魏公公从京师带来的匠户,大致人数在三千人左右。

    也就是说,在魏公公未从辽东归来前,海事特区的常住人口就是七千人左右。不过如今特区的常住人口已突破万人大关,新补充的人口便是海军从皮岛及义州陆续运来的被俘宽奠居民。这些居民以汉民为多数,女真及蒙古、朝鲜人只有三成。

    想要一个地方繁荣,商业是主因,但人口更是基础。

    所以,魏公公一直以来就希望能够通过各种优惠政策吸引外地移民前来特区,为此他在走之前将此事重点交待给镇守衙门分守张华和皇军留守将领郑铎、程庆,以及负责海事衙门民务事项的赵新全等人。

    可是,直到公公又跑了一趟宁波回来,移民工作也没有任何实质进展,新迁移民总数仅有240余人。这240余人还是特区衙门重金从各地聘请过来的“技术人员”,如铁匠、瓦匠、木匠等。

    移民工作没有进展的原因不是郑铎、程庆他们没有尽力,而是外界对于特区的“污名化”。

    公公对特区建设无缝是付诸了满腔热血和无数精力,也是将特区真正当作自己孩子看待的,因而他在特区时但凡要是有空便深入各地和百姓见面,希望通过和百姓面对面的方式告诉这些人特区的种种好处,特区的未来是如何光明灿烂。成为特区之民后不仅本人得益,子孙更加受益云云。

    另外,公公还经常召集部下进行座谈会,制定种种政策用于对内对外宣传,希望将特区当成大明朝东南明珠来宣传,以便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才来投。

    然而,这些努力却是敌不过外界的“污名化”宣传。

    苏州、松江等地的官府对百姓宣称所谓的海事特区不过是皇庄而矣,所谓的特区之民就是皇庄的佃户。百姓一旦成了皇庄佃户,就得承受皇庄的种种盘剥,他们也失去自由,子子孙孙都要被皇庄奴役。

    这个宣传很有针对性,众所周知,当今皇帝于去年下旨命福王遥领海事特区,所以说特区就是皇庄在法理上也说的过去。

    更有甚者,一些居心不良的人甚至宣称特区的百姓往后都是魏公公的家奴,是给没鸟辈奴役当牛马的。

    这种说法很恶毒,也太坏,起到了很大的恶劣效果,让特区方面难以应对。毕竟,这海事特区管事的的确是提督太监魏公公。

    其实成为皇庄佃户也没什么不好,公公老家就被福王圈了地。可那是贫困地区,这特区却是在富庶的江南。江南百姓再是穷困,也总比那北地要好。

    在家好生生的日子不过,跑去皇庄当佃户,甚至是给没鸟的太监当家奴,这不是吃饱了撑的么!

    因而,任凭特区方面再如何努力,这移民总是不见的,也就是那些匠户贪图高额工资才愿前来。

    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在江南是没有办法的,除非魏公公公然命令皇军四下掳掠各府良民。

    历来都是富安穷移。

    所以公公也不想和江南那帮敌视自己的官员打口水仗,写什么东西为自己发声,为特区正名,那根本没有实质意义。

    公公选择的解决办法是写信给陈默和李永贞,让他们设法派人到西边地区设立“移民站”,通过各种办法将西民贫苦之人往特区迁移。

    这个办法是行的通的,有东厂在背后撑腰,西北当地的官府想来也不会多事。更何况,把境内的贫民移走,对于当地官府而言也是一件德政,至少能够减轻他们的压力。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司礼监简介 >司礼监目录 >正文 第八十七章 公公请自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