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四九 82岁儿媳和106岁婆婆的传奇——记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张公兰
    五世同堂的温馨之家

    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村女性,与106岁的婆婆和睦相处了65年。在漫长的岁月里,她承受着家庭的种种不幸和生活上的沉重负担,但是,她始终以坚强的毅力支撑着这个残缺不全的家庭,并以无怨无悔的孝心,无微不至地侍奉着她那高位截肢的百岁的婆婆,向世人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光荣美德和孝道传统,也向世人展示了孝道不攀比、敬老尽人心的高风亮节。她,就是江苏省沛县大屯镇大屯村现年82岁的张公兰。

    2010年2月上旬的一天,记者在江苏省徐州市文明办和沛县有关同志的引领之下来到了沛县大屯镇大屯村张公兰老人的家。这是苏北地区再普通不过的农家院落,三间瓦房,白色的墙壁,院子里整齐地堆放着一些农具。老人的家里一大早就来了很多人,今天特别热闹。人群中,记者一眼就认出了张公兰老人,满头银发,脸庞消瘦,精神矍铄,和蔼可亲。老人家客气地把记者一行人让到屋里,招呼大家坐下。这也是苏北农家最普通不过的客厅了,一张方桌,几把木椅。二月的天气虽然谈不上寒风刺骨,但是苏北一带的农村都没有暖气,农民家里基本上都是屋里屋外一个温度。坐了片刻,张老人提出让记者到里屋去看看她的婆婆唐尹氏老人,正好记者也非常希望看望传说中106岁的老婆婆。进入里面的屋子,立刻感觉非常的温暖,屋里生着一个小煤炉,一个拐弯的烟囱通向窗外,所以屋里暖腾腾的。唐尹氏老人躺在床上,儿媳张公兰和一大帮孙子、孙女、重孙子、重孙女满满地坐了一个房间。记者原本以为一位卧床多年的老人的房间或多或少会有些异味,没想到房间里没有任何让人不适的味道,记者不由从心里暗地佩服公兰老人对婆婆照料的细心。

    据公兰老人介绍,她的侄子现在也做了爷爷了,家里人丁一代比一代兴旺,现在已经是五世同堂了。只是婆婆最近身体不太好,年前的时候得了脑血栓,打了十几天的针,现在终于康复了,但有的时候会认不清人。“我娘在年前的时候,脑子可清楚了,什么事情都记得,只是得病之后,很多人都不认识了。”公兰老人叹了一口气说,“有的时候连我也不认识。”她抓住婆婆的手,问寒问暖,一口一个“娘”叫着,特别的亲热。

    “娘,您今年多大了?”

    “106了。”

    “娘,我是谁啊?”

    老人微微地摇了摇头。

    旁边公兰老人的女儿探过头来问:“奶奶,我是谁啊?”

    “你是臭妮啊。”

    公兰老人对婆婆说:“我是臭妮的娘啊。”

    公兰老人说,老人家对于自己的年龄,自己的老家,家里几个弟弟妹妹都记得特别清楚,其他的事情都记不得了。她希望婆婆能尽快地好起来,毕竟老人家年事已高。

    围在火炉旁,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回想起了一段一段的陈年往事。

    同命运抗争的艰难岁月

    公兰老人说:“我们这个家,经历过的灾难太多了。以前的事不能提,那日子可真难啊。”经历了无数坎坷与波折的张公兰说起从前的日子,眼泛泪花。张公兰生于1928年,祖籍是山东省微山县西平乡东明村。父亲张宗兴,母亲张奚氏,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从小张公兰没有读过书,父母也没有什么文化,他们没有处心积虑地教育儿女尊老爱幼的道理,只是默默地以自身朴实的行动影响着子女们。村里的风气也相当淳朴,公兰小时候经常听村里的老人们念诵《劝孝歌》:“人不孝其亲,不如禽与畜。慈乌尚反哺,羔羊犹跪足。人不孝其亲,不如草与木……”

    张公兰嫁到大屯村的时候,只有16岁,那是在1944年,经媒人的介绍,她与唐金成结为夫妻,丈夫也刚刚18岁。在嫁到唐家之前,16岁的张公兰对未来的婚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中华高歌·走近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简介 >中华高歌·走近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目录 > 四九 82岁儿媳和106岁婆婆的传奇——记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张公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