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战略运筹
战。
(四)全军即进入休整,如此对部队有好处,但易失去适宜作战秋凉气候和济南失守后加于敌人之精神压力。
粟裕的这个建议发出后,当天晚上我军即解放了济南,正如我军所料,徐州的敌人没有赴援。
9月25日,刘伯承、陈毅(陈毅当时任华野司令员、中原局第二书记、中原军区副司令员,随同中野行动)和李先念表示支持粟裕的建议,同意在济南攻克后,乘胜进行淮海战役,以第一方案攻两淮并攻打援敌为最好,如能配合一部分国民党杂牌部队反正则收效更大。同时表示,中野采取分散歼敌的方针,争取在江汉地区歼敌一部,以吸住西边的敌人,配合华野在东边的作战,中野的这一行动,为后来两大野战军会师淮海,并肩作战,奠定了基础。
同日晚,中央军委批准了华野关于举行淮海战役的建议,认为“举行淮海战役甚为必要”。中央军委指示华野,这个战役要准备进行几个作战:(一)第一个作战应以歼灭黄伯韬兵团于新安镇、运河之线为目标;(二)歼灭两淮、高宝地区之敌为第二个作战;(三)歼灭海州、连云港、灌云地区之敌为第三个作战。中央军委强调指出:进行这3个作战是一个大战役,打得好,可以歼敌十几个旅,打通山东与苏北的联系,迫使敌人分散一部分兵力去保卫长江,而利于我军下一步进行徐州、浦口线上的作战。中央军委要求华野在10月10日以前做好有关这一战役的充分准备工作,并开一次干部会议,统一作战意志,调整内部关系。
28日,中央军委又一次指示华野:淮海战役第一个作战,并且是最主要的作战,是钳制邱清泉、李弥两兵团,歼灭黄伯韬兵团。这一战役必比济南战役规模要大。因此,必须有相当时间使攻济兵团获得休整补充,并对全军作战所需包括全部后勤工作在内,有充分之准备,方可开始行动。战役时间包括打黄伯韬兵团,打东海,打两淮在内,须有1个月至1个半月,战后休整1个月,故须准备2个月至两个半月的粮秣用品。师长以上干部到会的曲阜会议宜推迟数日举行,以便攻济兵团各纵、师能在会议以前稍加整理。为照顾到攻济兵团的休补,淮海战役出动时间,似须推迟至10月20左右。
华野前委在济南战役尚未结束时,便提出了下一步举行淮海战役的建议,并立即得到了中野负责同志的支持和中央军委的批准,这充分说明,中央军委和前线指挥员的战略指导思想是一致的,即不失时机地歼灭国民党军的有生力量,加速解放战争的进程。
华野前委提出的淮海战役,实际上只限于华东战场的淮阴、淮安和海州等地区。中央军委在批准这一建议时强调指出,淮海战役的第一个作战应当首先歼灭在新安镇至运河一线的国民党黄伯韬兵团。
中央军委这一指示,确定了淮海战役的初战目标,首先歼灭黄伯韬兵团。从这里可以看出,中央军委当时的着眼点,是要把敌军主力歼灭在长江以北。因为,当时两淮守敌并不太多,而黄伯韬兵团当时却拥有3个军,我军歼灭了黄伯韬兵团,可以达到大量歼敌的目的。
从黄伯韬兵团所处的地理位置上看,对我军也有许多有利条件,黄伯韬兵团远离徐州,位置突出,联络线较长,有利于我军进行分割包围。我军在新安镇地区作战,可以依靠鲁南、苏北解放区,随时都可得到后勤物资保障。如果我军第一仗就消灭了黄伯韬兵团,等于砍掉了徐州敌人的右臂,敌我双方在南线的兵力对比会发生迅速的变化。如果黄伯韬兵团被我围歼,徐州的邱清泉、李弥两个兵团则有可能被我调动,我军还可以继续扩大战果,求歼这两个兵团;也可以乘胜打开南下的通路,进击两淮,威胁南京,从而调动徐州之敌南援,以利我军于运动中歼灭敌人;还可以向西侧击津浦铁路,配合中野,完全孤立徐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