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七章 解放长春
的主力部队太远,被吃掉的可能性极大。与其将来被解放军歼灭,还不如主动放弃长春,把长春的部队集中到沈阳和锦州之间,这样尚能战、能守、能退,还可以保存一部分有生力量。

    卫立煌也赞同郑洞国的意见,但他不敢自做主张放弃长春,便请示蒋介石。蒋介石一方面顾忌放弃长春将会在国际上造成很大的影响,另一方面又认为固守长春,还可以吸引解放军一部分兵力,以减轻对沈阳、锦州的压力。况且从长远看,今天放弃容易,将来要占领就困难了,所以他坚决反对放弃长春。

    由于蒋介石拒不听从郑洞国等人的意见,长春的10万国民党军失去了最后一次安全撤退的机会。而且,阴错阳差,偏偏郑洞国又被委派为长春的最高指挥官,这确实出乎郑洞国的意料,也是他所不情愿的。郑洞国后来描述自己当时的心情:

    在我来长春之前,许多朋友曾劝我不要接受这个危险的任务。还有人建议继续由梁华盛负责,或与锦州的范汉杰对调。我也曾把这些意见和卫立煌谈过。卫认为,梁华盛和第六十军军长曾泽生不睦,不适指挥作战,范汉杰情况不熟,只有我比较合适。后来我又想:长春固然危险,沈阳、锦州同样危险。实际上整个国民党政权都在危险之中。作为军人,还能怕危险么?我是国民党的高级将领,在困难的时候,我不负责叫谁负责?一种“临危受命,义不容辞,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思想支配着我。另一方面,我也有所打算,我认为有两个军(新编第七军、第六十军)为主力,加上地方部队,只要认真做好防御工事,利用时间整训部队,长春是可以守一个时期的。再就解放军方面看,用很大力量攻长春是不合算的,不如集中力量先打下沈阳、锦州,长春就成瓮中之鳖了。所以我判断,沈阳、锦州可能先长春而解放。到了那时,长春成了东北唯一孤点,我或者还有可能乘飞机离开,把善后问题交部下处理。这样,我不仅对蒋介石可以交代,就是对国内外的观感也比较好些,这是最好的前途。……我对国民党的腐败无能是不满意的,但我却这样想:我既然跟国民党干了几十年,唯有尽自己力量,挣扎到它垮台为止,这样才能问心无愧。

    对国民党政权的忠诚,使得这位以“敦实憨厚”着称的国民党军中将,别无选择地来到了注定要成为一座“死城”的长春。

    其实,郑洞国收到蒋介石突围的信,这已经是第三次了。

    第一次是10月10日,蒋介石派飞机给郑洞国空投一纸命令,告诉他,已无法继续对长春空投粮食,命长春守军向东突围,然后转至抚顺以东的营盘,经营口退到沈阳。郑洞国接到命令后,马上找来新七军和第六十军的主要将领商量。这两个军的将领一致认为,长春被困了几个月,由于长期饥俄,营养不良,许多官兵腿脚浮肿得难以行走,不但突围突不出去,就是突出去了,到沈阳还有七八百里的路程,哪能走得到呢?突围明摆着是死路一条。最后,郑洞国复电蒋介石,陈述了众将领们的意见,主张暂不突围。

    两天后,蒋介石再次发来电令,催促郑洞国赶快率部突围。郑洞国与大家商量之后,致电蒋介石强调指出,在目前形势下强行突围,长春的10万大军势必在中途被歼,仍不同意突围。

    10月15日是郑洞国收到的蒋介石第三次命令他突围的电令。郑洞国手里拿着蒋介石发来的电令和亲笔信,如同捧着一块烧得通红的烙铁,表情痛苦,焦躁不安。

    蒋介石的这几封电令,一封比一封语气严厉,第三封则干脆以“军法制裁”来威逼他执行突围的命令。郑洞国辗转反侧了一整夜,最终还是决定服从蒋介石的命令,率部突围。

    郑洞国回忆被围长春情况

    到1948年10月上旬,被围困在长春城的郑洞国所属10万部队,已有1.4万人向解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辽沈战役实录简介 >辽沈战役实录目录 > 第七章 解放长春